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各大院校都增设了培养声乐人才的专业学科,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怀揣着对歌唱的远大理想与梦想走进了这座神圣的殿堂。但是,却鲜有人能够成为优秀的歌唱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得到质疑的:中国目前有如此多的声乐教师,他们所教授的歌唱方法是否科学?甚至可以说,是否正确?关于歌唱的方法,一直是声乐界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并且众说纷纭。但是根据目前本人所了解的有关歌唱原理和歌唱方法的书籍以及论文所显示,大多数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歌唱的某一个环节进行论述,或有些综合研究歌唱的成果并不能够使歌唱学习者易于理解。因此,本人致力于研究一种更为详细、系统、科学和易于理解的歌唱方法——歌唱动力学,即综合利用多种学科解析歌唱技巧的全方位研究方法。它以科学系统的方式与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出歌唱的原理及教授读者如何提高歌唱的技巧。所要强调的是,本文并不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否定和取代,而是对歌唱方法的科学补充与扩展。(注:由于歌唱动力学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歌唱方法,因此适用于多种类型的专业歌唱,并不区分美声、民族等唱法。)第一章绪论简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以及歌唱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并联系歌唱的起源及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歌唱理论为依据,为“歌唱动力学”做了充分的历史铺垫。第二章详细及系统地解析了歌唱动力学的构成。其中包括: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发声、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判断与想象、嗓音的保护与疾病的预防,共五节内容。这五节内容是经过本人周密地构想而得出的结果。每一节与每一节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相辅相成。本文第三章创新性地加入了对歌唱动力学研究的认知拓展。首先论述了歌唱“动力”的追根溯源问题,本人以严密的思辨能力最终论述出歌唱的“动力”并非仅是呼吸这么简单。此外,歌唱动力学主要运用了跨学科的方法对歌唱进行了研究,而跨学科正是当下学术界热议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在本文第二章第二节中加入了对跨学科以及跨学科与歌唱动力学的解析。最后,本人又以符号学的理论体系验证了“歌唱动力学”合理化命名的符号价值,由此更能体现出本文理论基础的深厚性。第四章体现出了本文的副标题——让理论“回归”舞台的现实指导意义。以普契尼独幕歌剧《贾尼·斯基基》中劳蕾塔的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为例,首先列举了歌唱者在演唱作品前不得不做的几件事情,以便使歌唱者更能充分地诠释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随后并以歌唱动力学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详细地解析了这首作品。本文不仅以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又以典型的作品案例作为分析。因此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