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依托于空间站的建设,开始发展大规模多色成像与无缝光谱巡天,即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简称CSST。巡天模块作为构成CSST的五大模块之一,选用了 24块高衍射效率的透射光栅作为色散器件,在焦平面之前对255 nm~1000 nm波段的光线进行色散分离。在复制光栅的方案中,因为现有材料对紫外波段(工作波段为255nm~420nm)的强烈吸收,会显著降低通光效率,减少望远镜巡天观测的星等范围。针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7311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依托于空间站的建设,开始发展大规模多色成像与无缝光谱巡天,即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简称CSST。巡天模块作为构成CSST的五大模块之一,选用了 24块高衍射效率的透射光栅作为色散器件,在焦平面之前对255 nm~1000 nm波段的光线进行色散分离。在复制光栅的方案中,因为现有材料对紫外波段(工作波段为255nm~420nm)的强烈吸收,会显著降低通光效率,减少望远镜巡天观测的星等范围。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寻找新方法来发展紫外波段高效率透射光栅研制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栅团队,长期从事惯性约束聚变用大口径衍射光栅的技术研究,发展了全息-离子束刻蚀光栅技术。本文以全息-离子束刻蚀技术为手段,探索了应用于CSST的紫外波段透射光栅的研制工艺,内容包括此类光栅的设计、制作与检测方法等,并对该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用于255 nm~420 nm的333 lines/mm的紫外透射闪耀光栅;按照线段推进算法的思想,对离子束刻蚀下的槽形演化进行了仿真,并通过槽形演化过程的分析,建立了离子束入射角与闪耀角的关系,以及掩模参数如何设计才能完成闪耀光栅的刻蚀;实际刻蚀后得到的光栅槽形可能会与理论的闪耀槽形存在偏差,结合离子束刻蚀下的槽形演化仿真,对四类异常槽形进行了讨论:实际掩模高宽比偏小、实际掩模高宽比偏大、离子束入射方向与初始轮廓的临界点位于槽底、离子束入射方向与初始轮廓的临界点位于侧壁。2.提出用CHF3和O2的混合气体替代传统的单一气体刻蚀实现再沉积的在线去除,提高闪耀角控制精度,并使得槽形演化更加符合理论预期。传统的CHF3单一气体刻蚀会产生再沉积,堆积在离子束被同质掩模所遮挡的阴影区域内,使得最终闪耀角偏离理论预期,槽形出现朝向反闪耀面的台阶以及闪耀面粗糙度的增加;通过时间飞行二次离子质谱仪对再沉积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确定其为碳氟有机物后通过新增O2的方式成功将其去除。3.提出利用二维扫描式全息-离子束刻蚀的方法提高大面积光栅的一致性。传统一维扫描中由于样品的倾斜放置使得样品表面距离离子源不同位置处受到的离子束流以及发散影响不一致,这是导致大面积光栅槽形不一致的主要因素,槽形参数不均匀会使闪耀光栅的光通量下降,影响色散元件的质量。实验中控制有效离子束的入射范围,并利用二维扫描进行刻蚀,最终得到的紫外透射闪耀光栅整体闪耀角相差1.1°,提高了槽形参数的一致性,闪耀光栅的平均衍射效率可以达到66%,衍射波前0.169λ(λ=632.8 nm),光栅有效区域尺寸为99.2 mm × 61.0 mm,满足CSST紫外透射闪耀光栅的技术要求。4.全息-离子束刻蚀很难单独控制闪耀角与反闪耀角,因此提出离子束刻蚀(减法工艺)或者镀膜(加法工艺)来改善反闪耀角度的方法,用于制作高衍射效率闪耀光栅。理论分析了反射型闪耀光栅与透射型闪耀光栅的衍射效率在最优情况下的反闪耀角的范围,并分别利用加减法工艺对反闪耀角进行调整,实验结果显示,峰值衍射效率与平均衍射效率均可提高2%~5%。
其他文献
随着磁体技术的发展和人造磁场在大型工业、医疗诊断和科研领域的广泛应用,磁场暴露的生物安全性受到的关注也日益增多。稳态磁场(Static Magnetic Field,SMF)的磁场强度和方向均恒定,可变参数少,为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等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和检测手段。磁共振脑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稳态磁场作用下的神经效应引起广泛的关注,而胚胎及幼年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且早期胚胎阶段,
二氧化钛基纳米材料及其整体式催化剂已经在光催化、电催化、水气转换、脱硝、低温CO氧化等反应中实现应用。在整体式催化剂中,金属板式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等优点,但是,活性粉体常需要通过粘结剂固定在金属基底上,催化剂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因粘结剂失效和界面热胀系数失配造成的活性组分层脱落,导致催化剂寿命不足。设计合成具有较强膜基结合力的金属基底整体式催化剂,以解决当前涂覆型催化剂难以
目前的标准宇宙学模型为冷暗物质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宇宙中形成暗晕结构,暗晕之间通过相互合并形成更大质量的暗晕。重子物质被暗晕引力吸积,通过激波加热、冷却而形成恒星。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半解析模型,可以在宇宙学框架下模拟大量星系的形成。L-Galaxies半解析模型由慕尼黑研究团组长期发展,其预言的星系形成过程跟观测符合较好。本文采用其模型预言的星表,研究了近邻星系:银河系、M101的形成过程。同时,我们
痹证属于现代医学中风湿病范畴,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乌头汤”源于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由制川乌、麻黄、黄芪、甘草和白芍五种药材组成,治疗痹症的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本论文以探究乌头汤治疗RA的“药-靶-通路”为主线,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阐明乌头汤治疗RA的潜在药效成分及其体内过程,明确“药效物质”,并基于靶向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和1
时域天文学是近些年来天文学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时域天文学通过观测宇宙中各类天体的时空变化,探索变源、暂现源等现象的特性和物理起源。作为光学时域天文学的重要实施设施,全自动望远镜广泛地应用于暂现源和变源观测。全自动观测系统由观测计划、自动观测模块和自动化数据处理模块构成,用以实现暂现源和变源的主动巡天搜寻和后随机遇观测。在实际观测中所采用的具体观测策略及数据处理方案需根据目标暂现源的爆发率及观测特性
随着石墨烯的兴起,二维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外掀起了热潮。新型二维材料的探索及其新奇物理特性的发现推动着二维材料领域的发展,在前沿物理、材料科学、器件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论文主要从材料的可控生长及制备、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电学器件制备以及电磁输运测量等方面,对二维层状材料GaTe和CrOCl进行了研究。二维材料GaTe直接带隙为1.6 eV,具有较大的光吸收系数。晶体结构属于单斜晶系,结构较复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是即将发射的中国第一颗综合性太阳专用观测卫星。本文围绕ASO-S卫星三大科学目标之一——耀斑,对其能量释放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给出了耀斑中非热电子低能截止的成像证据;结合ASO-S卫星的载荷之一——硬X射线成像仪(HXI)的技术特点,探讨和分析高能成像质量评估的重要性,给出了成像质量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耀斑与微耀斑的异同点一直以来都是耀斑研究领域的开放性问
生物质的高值化转化是当前绿色化学和能源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作为大宗生物质平台分子,糠醛及其衍生物的催化转化及利用受到广泛关注。糠醛分子含有羰基、双烯、环醚官能团,可通过选择性加氢/氢解制备多种C4和C5化合物。发展高效催化剂实现糠醛及其下游产物催化转化制备高附加值产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以糠醛及其下游衍生物的催化转化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为研究目标,针对生物质氢解高效催化剂研制及多相催
大气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作用影响光波在大气中的传输,同时也能够通过影响云的特性来改变辐射收支。近地层大气湍流由于其无序性、不确定性,与大气气溶胶之间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大气气溶胶和大气湍流在不同地形、环境及气候下都有不同特征,导致对不同地区的大气气溶胶、大气湍流特性认识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有效获取各类地区气溶胶、湍流参数并且客观准确的掌握气溶胶与湍流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对今后该地区气
在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电子能量超过一定阈值后其受到的碰撞阻力会小于其受到的电场加速力,之后这部分电子就会被持续加速到很高的能量,这一现象被称为电子逃逸现象,这些电子被称为逃逸电子。这些高能逃逸电子一旦损失出去会对装置第一壁等面向等离子体的部件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使其局部熔化。目前逃逸电子仍然是威胁未来托卡马克类型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安全的一个重要、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因此迫切地需要寻求缓解或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