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兼方类词是出现在“往+回+V”结构中“回”所代表的一类词,它们既具有动词的性质,同时又兼含方位词的性质,常以单音节的形式出现在结构中。“往+…+V”结构,是动兼方类词出现的依托结构。前关联要素介词一般是“往”,亦可替换为“朝”、“向”等词。后关联要素动词多为单音节行为动词,亦有动词前加“一”、动词重叠、动词后接宾语或补语的变化形式。动兼方类词集中出现在汉语方言中,基于此,本人对东北官话哈阜片、吉沈片、北京官话京承片及江淮官话黄孝片中的动兼方类词及其依托结构中的前后关联要素进行针对性研究。本论文参照赵元任《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和北大郭锐教授指导的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向词现象初探》的调查方法,考察了动兼方类词及其前后关联要素在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八个方言调查点的出现情况,以下是大致的调查结果:一、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和江淮官话动兼方类词的词位情况。东北官话区动兼方类词词位:巴彦县共有5个,分别是“过、回、出、起、下”;长春市绿园区共有7个,分别是“过、回、进、出、起、下、死”;吉林市龙潭区共有6个,分别为“回、出、开、起、下、死”;辽阳市宏伟区共有8个,分别为“回、出、开、散、起、下、断、死”;辽阳市白塔区共有4个,分别为“回、出、开、下”。北京官话区动兼方类词词位:北京市海淀区共有3个,分别为“回、起、下”;北京市房山区共有5个,分别为“回、进、出、起、下”。江淮官话中孝昌县动兼方类词共有5个,分别为“回、转、进、拢、下”。二、东北官话、北京官话京和江淮官话介词的使用情况。八个方言调查点中,介词“往”使用最为普遍,其中,巴彦县、长春市绿园区、辽阳市白塔区和北京市房山区只用“往”,北京市海淀区“往”可以替换为“朝”,吉林市龙潭区、辽阳市宏伟区和孝昌县“往”可以替换为“朝”、“向”。三、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和江淮官话核心动词的变化形式。八个方言调查点中,单音节行为动词变化形式可以分为动词前加“一”、动词重叠、动词后接宾语和动词后接补语四种形式。就各形式出现的普遍程度看,程度最高的是动词重叠,其次是动词后接补语,再次是动词前加“一”,出现最少的是动词后接宾语。据考察,动兼方类词特征是:一、语义特征。动兼方类词的语义总体概括为与由某位置或状态至另一位置或状态的行为相应的方向义,其中兼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由某位置或状态至另一位置或状态的行为义;二是与行为方向相一致的方向义。二、语法特征。动兼方类词与介词“往”等组合,充任介词的宾语,共同组成介宾结构之后充作“V”的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