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肺癌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死亡率居世界首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根据病理类型,肺癌可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肺鳞癌、肺腺癌以及大细胞肺癌等病理亚型,其中肺鳞癌约占30%、肺腺癌约占65%。然而大部分肺癌发现时已属于晚期,并且因其恶性程度高、异质性强,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肺癌现有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驱动基因突变靶向药物的应用,比如一代、二代、三代EGFR、ALK抑制剂,改善了基因突变肺腺癌患者的预后,使得肺腺癌总体中位生存期提高至3.5年,而肺鳞癌因为基因突变率不足5%,并且对治疗效果不佳,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肺癌靶向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大多数无驱动基因突变的肺鳞癌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和靶向药物。然而,在临床上我们发现,部分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预后较好。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兴起以及各项基因组计划的制定与完成,基因组数据呈现爆炸性增长态势。生物信息学将统计学与基因组学及临床信息等关联起来。生物信息学为寻找影响预后相关基因提供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尝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通过分析寻找预后相关基因,从而指导局部晚期肺鳞癌的个体化治疗。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08年1月到2010年5月在南方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6对ⅢB期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状态、PS评分,并且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包括治疗后复发情况、总生存期。根据无病生存期的长短(以DFS=24个月为界),分为预后较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两个组,并对这6对肿瘤样本组以及对应的癌旁组织进行基因组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可能影响ⅢB期肺鳞癌预后不良相关基因,并且在TCGA数据库中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1、Ⅲ期肺鳞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基因分析,得到76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54个为上调差异表达基因,308个为下调差异表达基因;2、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较好组的ⅢB期肺鳞癌的差异基因分析,得到31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93个为上调差异表达基因,122个为下调差异表达基因;3、进一步分析获得只有在预后不良组才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一共有64个;4、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GO、KEGG、PPI)64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发现大部分基因跟免疫功能相关;5、通过TCGA数据库做进一步验证,确认CTSZ基因高表达的ⅢB期肺鳞生存预后差(P<0.05)。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我们筛选出64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作为局部晚期肺鳞癌预后相关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CTSZ基因的上调表达是局部晚期肺鳞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