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役是指某人对他人施加作用,促使他人做某事。现代日语中的形态使役句通常是指谓语动词由动词后接助动词“(サ)セル”构成的句型。通过考察大量语例,“目を輝かせる”“顔を曇らせる”等形式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基本的使役句式,即:“X(使役主体)ガY(使役対象)ニ(Z(動作対象))ヲVt(サ)セル”和“X(使役主体)ガY(使役対象)ヲVi(サ)セル”中,使役主体和使役对象是不同的个体,使役主体对使役对象施加作用,促使使役对象做出动作。而像“太郎は目を光らせる”这类表达,使役对象是使役主体的所有物,使役句的实际参与项为一项,句子整体不表示使役,而表示一种自发的状态变化。“反身”表示动作主体发出的作用最终回归自身,因上述例句符合反身的概念,故本文将此类表达称为“使役句的反身用法”。这种用法不仅有相当一部分数量存在,而且很多作为惯用表达被人们使用。然而以往关于使役的先行研究多数都以使役句的意义分类、提示使役对象的格成分为中心进行考察,而关于使役句的反身用法只停留在承认其存在的阶段,以此为对象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使役句的反身用法进行系统的分析。笔者从构式、语义的视角,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第1,使役句的反身用法中使役主体产生了怎样的状态变化;第2,形成使役句的反身用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本文首先分析使役句的反身用法“XガYヲVi(サ)セル”(X和Y是所有关系)各项构成要素的特征;其次,本文试图分析使役句表达怎样的主体状态变化,该状态变化与何种因素有关;接着,本研究详细论证使役句的反身用法中出现的惯用化趋势;最后,笔者试图分析形成使役句的反身用法的原因。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关于使役主体和使役对象之间的所有关系,笔者根据所有关系的定义和分类,将其分为:(1)不可让渡的所有关系、(2)可让渡的所有关系。本文利用语料库共收集了131条例句,在此基础上,根据使役对象“ヲ”格名词句的语义特征将所有关系进一步分为四种。它们是主体—身体部位名词、主体—心理名词、主体—行为结果产物名词及主体—附着物名词,其中前三者属于(1)不可让渡的所有关系,最后一项属于(2)可让渡的所有关系。在分析谓语动词特征方面,笔者通过研究动词的语义特征明确了其使役用法的特征。本文首先将使役句反身用法中出现过的动词分为自动词、他动词和自他两用动词,结合例句探讨其构式要素的语义特征。研究发现:在使役句的反身用法中,动词是他动词的情形极少,主要由“自動詞(サ)セル”构成。另外,自动词分为有对自动词和无对自动词,无对自动词是由于缺乏对应的他动词不得已使用自动词使役形式,有对自动词则是出于语境的要求和主语统一的需要不用对应他动词而选择自动词使役形式的。第二,由于使役主体和使役对象的所有关系,使役句的反身用法并不表示对他人的作用,而表示主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变化和动作。使役对象是身体部位名词和行为结果产物名词时,通常引起主体的生理状态变化;使役对象是身体部位名词和心理名词时,通常引起主体的心理状态变化;使役对象是身体部位名词、行为结果产物名词、附着物名词时,通常引起主体的动作变化。第三,笔者分析了“NヲV(サ)セル”短语中存在的惯用化倾向。本文将“NヲV(サ)セル”进行了分类,首先根据短语的使用稳定性分为“自由性词组”和“惯用性词组”,后者根据结合的紧密程度将其再分“惯用词组”和“惯用句”,然后研究了各类型的使用频率和意义特征。通过研究可以发现:1.自由性词组数量最多,使用频率低,短语的各个构成要素保留了各自词义,属于偶然的词语组合,使用稳定性很低。2.惯用词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各构成要素紧密结合,很多惯用词组中名词的意义仍然得以保留,但“V(サ)セル”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词组通过隐喻实现了新意义的派生。3.惯用句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很多都是身体部位名词作为ヲ格补语,用于表达身体和感情的变化。同样,有很多惯用句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意义,使整个惯用句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其使用稳定性很高,各构成要素间是不可分割的。第四,笔者从句子构造、语境和语言使用等角度来探究使役句的反身用法形成的原因。首先,从句子构造来看,之所以使用使役形式是为了使句子的视点保持一致。使役句的反身用法中,使役主体和使役对象之间的所有关系可以将两个单句合为一句,将主句和分句统一为一个视点。其次,通过上下文语境可以观察到使役句反身用法中隐藏着构成使役形式的原因和要素。本文将其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个方面。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主体的主观意图和主体自发的状态变化,外在原因主要指外界的作用和影响要素。最后,在语言运用方面,“NヲV(サ)セル”作为惯用句构造被人们广泛使用,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并规范化,最终固着下来并被记录到词典中。在这个过程中,隐喻等方式使其实现了意义的扩张和派生。本文重点对使役句的反身用法表示的主体状态变化特征、惯用倾向和形成原因等进行了考察。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及语料范围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将继续围绕使役句的反身用法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