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土流失造成一系列的危害,已成为中国的头号问题。及时准确地将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地最新数据提供给各级政府和水土保持主管部门,是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和决策的基本依据。 近年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趋向于一体化和实用化。遥感技术为大范围的环境调查和监测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连续覆盖的信息源,GIS技术为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论文以1988年Landsat-5 TM、1999年Landsat-7 ETM+原始数据和1:25万地形图为主要信息源,通过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方法,提取了对水土流失起主导作用的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沟谷密度及土壤成土母质等因子;在矢量化等高线数据的基础上、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地形坡度;各因子经GIS空间分析,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提出了适合研究区的水土流失分级指标,得出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等级。通过1988年与1999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土流失总面积增加1573.87km~2,其中微度流失面积减少1573.87km~2,轻度流失面积增加1080.16km~2,中度流失面积增加298.39km~2,强度流失面积增加133.03km~2,极强度流失面积增加43.84km~2,剧烈流失面积增加了18.45km~2,攀枝花市水土流失呈现恶化现象。 本论文研究表明,利用RS和GIS技术进行水土流失因子提取与分析是切实可行的。本论文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和认识: (1)提出了在无法获取年平均侵蚀模数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方法,结合地形数据,提取影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沟谷密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成土母质,参考降雨量资料进行水土流失的研究,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一96),参考《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结合水土流失各因子分级定标,提出了适合本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坡度、沟谷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四因子水土流失面蚀分级指标,得出研究区水土流失强度等级。 (3)针对研究区地理地质环境,利用RS数据和地形图,形成了一套基于RS和Gls的从数据采集一遥感图像的处理一水土流失因子信息提取一GIS空间分析一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定标及分析,较为完整的水土流失因子提取与分析的研究技术路线、方法体系和工作流程。这套方法体系和技术路线对中国山区水土流失的调查、动态监测,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