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作为农民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经济成果、规避社会风险的重要途径和最后一道安全网,承担着生产资料和生存保障基础的双重功能,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从主观上来说,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普遍缺乏产业转型发展所需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在参与城市就业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并且就业谋生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等高强度体力负荷行业,存在职业寿命短、风险高和欠稳定性。除此之外,城乡差距、户籍制度、社会认同等问题的存在,失地农民在其“被动城市化”、褪去农民身份后明显表现为城市适应性不足,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客观上来说,土地征收制度的不合理、征地补偿机制缺乏可持续性、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存在二元对立分割都使得失地农民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又分享不到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成果,进而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群体因素。尽管目前已经出台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但是普遍存在保障水平低、保障内容不全面、不能满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及政策衔接不平顺等问题。鉴于此,本文从当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失地农民的各种社会保障模式、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趋势、各地试验的成果和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提出要在制度设计上兼顾基本保障与较高层次的社会福利保障,探讨土地入股、商业保险、社区保障等新形式的保障模式,逐步形成集“政府主导、制度完善、公平福利”于一体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