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压条件下含瓦斯煤轴向渗吸特征研究

来源 :郑梦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sxdcfvgb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层注水是一种治理煤矿井下瓦斯灾害的有效技术措施,然而由于地质条件的多变性、复杂性,对原始赋存状态煤层实施注水措施后,会产生水分分布不均衡、水分影响范围不明确,并因此出现煤层瓦斯治理空白带等问题。因瓦斯治理空白带未及时发现而导致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时有发生。为了给外加水分在地下煤层中实时渗吸距离的辨别提供理论及规律借鉴,本文通过自主搭建试验平台,以煤体中外加水分的渗吸机理及煤体的电性质分析为基础,在不同覆压、不同外加水分条件下,对含瓦斯煤的渗吸距离、渗吸速度以及瓦斯替换量等轴向渗吸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覆压条件下,外加水分在含瓦斯煤中的渗吸距离,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符合一种分子、分母皆由一元一次多项式构成的分式函数;(2)覆压条件下,含瓦斯煤外加水分渗吸过程中,瓦斯替换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符合一种分子、分母皆由一元一次多项式构成的分式函数;(3)覆压条件下,含瓦斯煤渗吸过程中的瓦斯替换率,随着渗吸距离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符合截距为零的一元一次型幂函数;(4)当外加水分在含瓦斯煤中发生饱和渗吸时,其渗吸速度会随着外加水分的增加,缓慢地呈线性增加,与饱和渗吸相比,外加水分在含瓦斯煤中发生非饱和渗吸时,其渗吸速度会出现较大的减小;(5)试验结束时的最终瓦斯替换量与最终瓦斯替换率,随着外加水分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两者与外加水分之间的关系,符合一种分子、分母皆由一元一次多项式构成的分式函数;(6)在试验覆压15MPa以内,含瓦斯煤中外加水分的渗吸速度,随着覆压的增大而线性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元一次型幂函数;(7)在试验覆压15MPa以内,试验结束时的最终瓦斯替换率,随着覆压的增大而线性增大,两者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元一次型幂函数。
其他文献
社会快速发展与能源供给矛盾,以及由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有害气体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餐饮行业日益繁荣,餐饮废油产量空前增长,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与处理,将对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正确处置和有效利用餐饮废油已成为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资源化利用餐饮废油并将其变废为宝,不仅能缓解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压力,还可以改变餐饮废油回流餐桌这一扭曲走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餐饮废油为原
通过纳米技术对压裂液原料进行改性,从而提高压裂液的各种性能是目前压裂液研究比较新的方向。为此,本文在结合前人利用纳米材料对煤层压裂液改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Fe3O4纳米粒子(S)对煤层改性实验,来探索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对煤层吸附和解吸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平煤4矿(PD)、安阳主焦煤矿(AY)、山西润宏煤矿(JC)煤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吸附平衡压力下,含有不同比例S的干
学位
学位
本文以“中国传统叙事性绘画与儿童题材”为题,旨在通过对儿童题材的叙事性绘画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婴戏题材与中国文人审美之间关系的分析,来说明儿童叙事画的特有审美地位。文章的第一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了各个时期经济和文化背景、艺术风格、以及这些文化风格对儿童题材叙事画的影响。第二章,分析了宋代的婴戏题材,包括婴戏题材出现时的文化背景,婴戏题材产生的原因。第三节重点论述了在传统文人审美的环境下的婴戏题材,从
学位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繁盛阶段,其中作为园林建筑主要风格之一的“月洞门”,在这一时期的绘画和插图作品中也常常可见。但是,古人在图画中描绘当时时代气息的同时,也逐渐发现了“月洞门”的空间转换功能并在叙事绘画中加以利用,如“月洞门”在明清时期的版画小说中作为背景起到了空间重叠的作用,从而在有限空间内完整地构建叙事内容。通过图像对比发现,古人在绘画中对“圆月形”和“洞”的图形作用和“月洞门”的建筑
学位
追溯艺术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原始艺术到今天的当代艺术,艺术创作所运用的材料也从原始自然材料发展到今天多元的综合材料。在艺术发展历史上,自然材料永远被艺术创作者所关注与运用。艺术作品是人的审美认识的形象化产物,反映了其所属时代人的审美意识。自然材料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也反映着所对应时代的社会文化与自然的审美意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论文以艺术作品中的主要媒介——材料和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学的关系作为切入点,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具有很高的流行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1.8亿人染HCV。一旦感染即呈现高度慢性化致病过程,80%的急性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慢性感染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慢性肝炎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细胞癌。目前为止,HCV的感染和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免疫性肝细胞损伤,病毒产物引发的细胞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