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河鲀鱼中毒快速溯源鉴定及其毒素含量测定的技术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建立河鲀鱼物种溯源鉴定的方法,建立河鲀毒素(TTX)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UPLC-MS/MS),对所收集河鲀鱼样品进行物种鉴定和毒素检测,以期实现基因-鱼种-毒素的有效链接,为河鲀鱼食物中毒快速溯源、鉴定与临床治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河鲀鱼样品收集及形态学鉴定:委托海洋生物学专家在2019年秋季至2020年春季于中国黄海、东海及南海海域收集河鲀鱼并通过形态学特征进行河鲀鱼物种鉴定。2.DNA条形码技术在河鲀鱼物种鉴定中的应用:对所收集样品进行充分清洗,将鱼体分解成皮肤、肌肉、肝脏和卵巢等部分,各组织充分均质后装入清洁容器内,编码标记分装储存以备用。取50 mg河鲀鱼肌肉组织样品,利用试剂盒法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COI基因,产物纯化并测序。利用MUSCLE算法进行序列比对,人工删减后得到该基因5’端655bp的序列,使用BLASTN工具进行序列比对以确定鱼种。将所得序列利用K2P替代模型构建邻接树,进行初步的系统发育分析以确定科属。制备模拟胃液,取均质肌肉组织1.0 g于5.0 m L模拟胃液中并置于37℃水浴恒温环境中反应,考察该技术在河鲀鱼中毒毒物溯源中的实用性。3.河鲀毒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参照国家标准(GB 5009.206-2016)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并结合实验室条件对色谱柱进行调整。3.1仪器检测方法:选取Waters ACQUITY UPLC BEH Amide(100 mm×2.1 mm,1.7μm)亲水色谱柱作为分离柱,流动相分别为乙腈及含5 mmol/L乙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8 min,以电离子喷雾源、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进行监测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3.2 TTX分离提取方法:准确称取3.00 g均质组织样品,利用乙酸甲醇(1:99,v/v)溶液作为提取溶剂在50℃水浴超声环境中提取20 min,离心后取上清液,重复操作一次。调节所得上清液酸碱度为p H 6.5~7.5,过TTX免疫亲和柱净化,一级水淋洗,乙酸甲醇(2:98,v/v)溶液洗脱。洗脱液经氮气吹干后,用0.1%甲酸水-乙腈溶液(1:1,v/v)复溶,超声,过0.22μm有机相微孔滤膜后上机分析。3.3方法学评价: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稳定性、出峰时间和重现性验证,确定方法的检测限,计算TTX的回收率与精密度。3.4样品检测:采用上述所建方法对所有河鲀鱼样品的TTX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通过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共收集到3科6属18种46尾河鲀鱼样品。2利用DNA条形码对样品物种进行鉴定,确定了所收集46尾河鲀鱼分属于3科7属19种。所有河鲀鱼样品在邻接树上按物种名称聚类,属内形成的分支具有较高支持率,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大部分一致。经模拟胃液消化的河鲀鱼肌肉组织残渣中均扩增出线粒体COI基因,在对该基因进行纯化及测序后,其物种比对结果与未消化样品基因序列的物种比对结果完全一致。3所建立的UPLC-MS/MS方法对于TTX检测的检出限为1μg/kg,定量限为3μg/kg,标准工作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81,精密度为0.16%~9.52%,加标回收率为86.72%~104.39%。所有河鲀鱼样品中均有TTX检出,皮肤毒素含量以巴布亚尖鼻鲀C.papua(86277.51μg/kg)最高,蓝带箱鲀O.solorensis(101.46μg/kg)最低;肌肉毒素含量以星点东方鲀T.niphobles(104335.80μg/kg)最高,蓝带箱鲀O.solorensis(87.45μg/kg)最低;肝脏毒素含量以铅点东方鲀T.alboplumbeus(75107.21μg/kg)最高,无斑箱鲀O.immaculatus(45.31μg/kg)最低;卵巢毒素含量以纹幅叉鼻鲀A.hispidus(88335.30μg/kg)最高,暗纹东方鲀T.obscurus(73.55μg/kg)最低。东方鲀属(Takifugu)属内平均毒素含量相对最高的是星点东方鲀T.niphobles(81904.41μg/kg),而黄鳍东方鲀T.xanthopterus(2115.38μg/kg)的毒素含量相对最低;扁背鲀属(Canthigaster)3种河鲀鱼的平均毒素含量相对最高的是巴布亚尖鼻鲀C.papua(81874.89μg/kg);箱鲀属(Ostracion)属内4种河鲀鱼体内毒素的平均含量以粒突箱鲀O.cubicus(5733.74μg/kg)相对最高;叉鼻鲀属(Arothron)属内3种河鲀鱼的毒素平均含量以纹腹叉鼻鲀A.hispidus(73996.97μg/kg)毒素含量相对最高。结论: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以线粒体COI基因5’端655bp序列建立溯源鉴定常见河鲀鱼物种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痕量、高效和准确等优点。所建立的河鲀毒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信噪比、灵敏度较高,可以实现高通量分析和痕量检测。用两种方法对所收集常见河鲀鱼样本进行物种鉴定及TTX含量、分布检测分析,实现了基因-鱼种-毒素的有效链接,为河鲀鱼物种信息及毒素含量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并在该神经所支配的范围内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障碍。NLRP3可检测到各种微生物基序和内源性危险信号,从而导致炎性小体的形成。本课题研究使用NLRP3基因敲除小鼠来构建外周神经损伤模型,旨在更深一步的探索NLRP3炎性小体是否参与外周神经损伤疾病,及其在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中的作用,为更好的探索外周神经损伤及修复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本研究选用C57BL/6野生型小鼠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钴铬(cobalt–chromium,Co Cr)合金支架腐蚀产物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为心血管支架在体内不良反应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意义,建立更为完善的临床方案和诊疗标准。方法:(1)通过文献筛选出Co Cr纳米粒子(NPs)模拟Co Cr合金支架腐蚀产物,并使用人主动脉内皮细胞模拟血管内膜。(2)通过查阅文献,确定使用超纯水配制浓度为2mg/m L的Co Cr NPs混悬
目的:作为一种感受疼痛的离子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主要表达在哺乳动物的外周感觉神经元中。虽然TRPV1是一种典型的感受伤害性热(>40℃)的分子传感器,但其热激活的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多元醇是分子中含有不同数量羟基的化合物,其作为渗透剂,具有稳定蛋白质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多元醇稳定蛋白质的能力随分子体积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稳定性与渗透浓度呈线性相关。鉴于此,我们提出多元醇通
背景与目的尽管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总体生存率已达80%-90%,但仍有15%-20%的ALL患儿出现复发。复发的根源之一是微小残留病(MRD)存在,为有效清除MRD,提高ALL患儿长期无病生存率,本课题组前期体外研究显示胞壁酰二肽-抗CD10偶联物(MDP-anti CD10偶联物)具有靶向及免疫增强作用,为进一步验证体内抗白血病作用,故本实验通过建立ALL裸鼠模型,采用不同给药方式、
研究目的:研究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和机制。研究方法:(1)收集某三甲医院,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查显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33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匹配无认知障碍的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探讨PPI用药和认知功能的关系。(2)收集2018年12月到202
研究目的:在中老年人群中,睡眠紊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而且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突触核蛋白病。睡眠紊乱是突触核蛋白病的临床前表现之一。突触核蛋白病是由脑内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的异常沉积导致的,脑内的过度沉积的α-syn又可反映在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总的α-syn下降上。然而截至目前,睡眠异常和CSF
背景:胃癌(GC)在全球仍然是一种难以有效治疗的具有挑战性的疾病[1]。手术治疗是潜在可治愈的进展期胃癌唯一的治愈选择和长期疾病控制的最佳机会,但复发率和相关疾病特异性致死率仍然很高[2-6]。D2胃切除术是可治愈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推荐手术[7-8]。日本学者以胚胎学以及膜解剖为理论提出了应用于胃癌手术的基于D2胃切除术的系统性胃系膜切除术(Systematic Mesogastric Excis
目的: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出生率下降,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年龄增长而日渐退化的日常生活生活活动能力是衰老的一个重要特征。无法完成日常活动可能会使老人产生无用感,从而诱发抑郁情绪,损害心理健康。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抑郁症状关系的国内外研究,但很少有研究探索两者之间关联的中介因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的老人休闲活动频率减少,而休闲活动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的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吴茱萸碱(EVO)对人肺癌NCI H-1299细胞的增殖抑制并诱导细胞死亡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肺癌细胞株NCI H-1299,应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法检测EVO(1、2.5、5、7.5、10、12.5、15μmol/L)对NCI H-1299处理24h、48h、72h后细胞活力的影响;分析不同浓度的药物及时间因素对NCI H-1299细胞存活率
目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是全球主要的致盲性眼病。随着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ARC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成为我国主要的医疗公共问题之一。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因其能够参与眼部疾病的多种调节过程而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然而,circRNA在ARC组织中的表达特征,调控作用和功能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ARC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