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在民国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经历了短暂的和平,随即又走上了内战的穷途末路。在新县制推行后的乡村社会重建中,民众对和平安定的美好憧憬被彻底地打破。这一年,由于军费开支巨大,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然而以金融市场陷入混乱为巨大代价来对前线战场的支持并未能换来国民政府期待已久的胜利。过去我们对保甲人员的印象始终停留在那些“地方土劣”、“仗势欺人”残暴、无情、贪婪等字眼上,然而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懦弱和忐忑。战争、弊政和金融市场的崩溃正在不断激化乡村中民众和保甲人员的矛盾,甚至演变成为暴力流血冲突。这一年,前线战事吃紧,后方的贪官“紧吃”,沉重的苛捐杂税和本就迅速贬值的钞票使得百姓民不聊生,而身负政令催征各种赋税的保甲人员在上级命令和民众的夹缝中左右为难。作为当时社会最基层的政府行政人员,保甲人员在“官”的外衣下又兼具“小民”的无奈,在重建新社会,推动新生活,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官民对立”的旧矛盾,这一历史现象集中地反映在了1947年余杭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的学员档案中。本文对余杭县干训所的保甲人员的档案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分四个章节,以余杭县干训所学员的自传和学员情况调查表为核心,利用词频分析软件和统计方法来揭示这个群体的生活实录。第一章概括介绍了余杭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的概况。通过对国民政府干部训练发展过程的简要介绍,来说明余杭县干训所的建立过程,描述干部训练工作如何运作。第二章详细分析了余杭县干部训练所学员的自传。主要介绍了学员的经济状况、情绪想法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三章主要侧重于分析受训学员的情况调查表。主要分为经济状况和个人信息两大类,通过统计软件对这两大类共189份调查表进行归纳和统计,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逐项的解读,分析民国时期地方基层行政人员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构成等具体情况。希望能通过一系列客观的数据和对比来展现这一群体的基本状况。第四章介绍了受训学员的成绩考核方式。通过词频分析软件分析了全部学员的自传、小组讨论和座谈会发言要点,得出他们的话语模式。保甲人员的工作环境恶劣,另一方面又升迁无门。从而体现保甲人员在地方“官”与“民”的夹缝中面临两难的境地。论文最后回到了“乡村社会秩序重建”这个普遍关注的焦点。文章指出在保甲人员欲言又止地内心自白中蕴含着对乡村社会秩序重建的美好憧憬。然而他们寄予希望的干部训练不仅不能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升迁的愿望,也没能实现国民政府对乡村建立统治权威的想法。保甲制度和新县制在战后的余杭县都没能建立起国民党政权的基层行政基础,导致国民政府对乡村社会的统治也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