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风云际会,它处于古与今的转折点、中与西的交叉点上,如何面对传统和外来的文化,是每一个站在历史前沿的人需要面对、无法回避的问题。不管是将外国文化绍介进中国,还是对传统文化有所选择地继承,学者们所做的工作体现的是同一个角色,那就是“推介者”。文化先驱者们以什么样的视角、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推介,影响着他者的接受,影响着新文学乃至新文化的发展和走向。鲁迅对推介者的思考和质疑体现在“圈子”一词上。他认为文化界存在着一个个“圈子”,推介者们的不实推介会让大家看不到事物的“本相”,从而“知今知古,知外知内,都谈不到。”①鲁迅非常看重文化推介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呼唤他们以真切的方式打破不实推介所造成的“圈子”,还继承者以文化的“本相”,以寻得拓展生发的着力点,寻得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即“以真求变”。这正是本文所梳理出的鲁迅的文化推介观。鲁迅介入当时文坛的诸多论争正是基于这种真切推介的原则。鲁迅对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叶灵凤以及革命文学兴起之初时的革命文学者等人的讽刺,其实是对于他们不实的推介方式的批评。鲁迅常常使用的批评性质的词是“招牌”。在鲁迅眼中,文坛上的流行人物这样那样的推介,往往只不过是打着某个“名词”、某个概念或某个历史、现实人物的“招牌”在自行其事,而推介者们自己的身份因此也不过是“招牌”。鲁迅指摘“招牌之弊”、“揭伪存真”的过程,就是要“以真求变”,即要求推介者以一种真切的方式来推广介绍古今中外的知识。鲁迅在翻译、木刻等领域实践着这种真切推介的观念,揭示出文化传承以真求变的有效途径。他对翻译、木刻等工作身体力行、热切提倡。翻译是一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推介方式,“多看外国书”乃至进行翻译,可以打破学界业已形成的“圈子”,可以做到“以真求变”。中国需要发展变革,但寻找方向并不容易,它需要求真知的态度,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来填充这从无到有的过程。鲁迅因此而一生勤于翻译。鲁迅提倡“创作版画”(木版画)的过程中,也时时体现出他真切的推介原则。鲁迅因为木刻版画的“新”、“旧”有别,而看到木刻的生命力所在,因而对它寄予着希望,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对于木刻的发展,鲁迅希望它既能摄取其旧有所长,又能摆脱古之束缚,注重脚踏实地的日常品格,追求现代社会所需的品性。鲁迅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中国木刻版画于危亡,为中国木刻的新生尽了一份力。这是鲁迅以真存古、进而求变这一思路的真切体现。对于自己所做工作的意义,鲁迅是确信的,“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①——以怎样的方式正确介绍从而保存文化遗产,又以怎样的方式正确引进推介外来文化,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持的态度,所采取的方式,为鲁迅所看重;他希望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新鲜、健康的血液,做到既保存精粹,又能有所开拓和建设。鲁迅文化推介观的核心,真切的推介方式的提倡,以真求变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但是文化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他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