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整体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农村发展落后,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日益突出。要想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达到国富民强,就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的现代化。19世纪20年代,晏阳初作为我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本着“有教无类”的信念,力主“教育救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事业上,躬身实践,在艰苦的环境下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饮誉中外,曾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人被国际学术界列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追其一生,我们将会看到其光辉笼罩下的艰辛的奋斗历程,其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和革命性的实践对于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借鉴价值。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中国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基督教的博爱哲学和人道主义,晏阳初对“苦力”的深刻认识。纵观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实践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20—1926年):平民教育的起步阶段:以扫盲为核心内容的识字运动,第二阶段(1926—1937年):平民教育的典型实践事例:定县实验,第三阶段(1937—1949年):平民教育在国内的发展、成熟和影响,第四阶段(1949—1990年):平民教育对国际乡村改造运动的作用。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的核心主要表现为“四大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乡村改造运动的十大信条。晏阳初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其伟大的一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其平民教育思想具有平等性、创造性、实践性、科学性等特点,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具有其历史局限性的一面,即理论的不彻底性、理想的幻想性等特点。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中国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重新审视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和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借鉴:第一、在教育理念方面,应实现教育本土化,构建大教育理念,明确农民教育是农村教育的核心问题;第二、在教育内容上,应注重教育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关联;第三、在教育方法上,应注重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加强教育环境的建设,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