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胡焕庸线的划分,东南方36%的国土居住着96%的人口,如何合理的利用有限的空间,国土空间功能区域的规划和界定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束缚和影响也日益明显。本文通过对新郑市生态主体功能空间、城镇主体功能空间、农业主体功能空间的评价识别进行研究,为县域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的识别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为提高生态空间主体功能、城镇空间主体功能、农业空间主体功能识别的科学性,本文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单位,生态空间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以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红线文件为参考,城镇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以城镇发展边界概念为蓝本,农业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以耕地保护红线为依据,以影响生态空间主体功能、城镇空间主体功能、农业空间主体功能的因素为评价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构建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城镇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空间指标评价体系并对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进行评价,采用自然断点法将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划分为高度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三个等级。确定生态空间的适宜性面积16869.77hm~2,城镇空间的适宜性面积32536.92hm~2,农业空间的适宜性面积48348.22hm~2。根据生态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城镇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得到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行政村的生态主体功能空间、城镇主体功能空间、农业主体功能空间的分布和识别,结合组合规律主要分为三种情况:单一功能区、双重功能区、三重功能区。其中单一功能区的面积为50323.18hm~2,占新郑市的57.64%,双重功能区的面积为28204.97hm~2,占新郑市的32.3%,三重功能区的面积为9932.55hm~2,占新郑市的11.37%。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新郑市的实际情况、空间管制和政策引导落实的可行性出发,对宏观角度的空间功能保障体系提出优化方案,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不同区域的主体划分指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侧重点。不同功能区域的类型应该结合该区域的实际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