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安全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诊疗过程中的医疗风险,保障病人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各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仍时有发生,给患者、医疗机构和社会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处理方式是被动的“应急、应付”,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为此,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开始探讨新的医疗安全管理模式,上海市医疗安全监控系统课题组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专家论证,初步建立了医疗安全监控系统框架,本研究在充分论证医疗安全预警系统构建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认为医疗安全预警系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重要手段。研究目的医疗安全预警系统是对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异常现象进行警示,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能够起到预防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研究国内外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监控系统现状,了解医疗安全预警相关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基本理论;围绕医疗安全预警系统的目标定位:“改善医疗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环境,促进病人安全”,结合我国医疗机构管理及运行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医院管理国情的医疗安全预警系统模型;建立医疗安全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地对医疗系统中的不良事件进行预警,创建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应急管理策略。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评阅法了解国内外医疗安全管理的现状;通过关键知情人访谈以及专家论证的方式对医疗安全预警系统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证和评价;以“休哈特质量控制图”为模型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频度进行预警;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构建医疗安全综合危害度预警模型;运用鱼骨图和RCA分析法研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源;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简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应急管理策略。后期实证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上海市医疗安全信息收集系统在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集的71家试点单位通过INFOPATH数据库上报的资料。研究结果1、从理论的角度理清与医疗安全预警相关概念的基本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医疗风险是环环相扣的,提高医疗质量是手段,规避医疗风险是桥梁,追求医疗安全是目标。监测是预测和预警的基础,预警不仅包含着预测,同时更注重对预警信息的处理,是更高层次的预测。2、明确医疗安全预警的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功能以及构建医疗安全预警系统的原则。本研究中的医疗安全预警系统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分析系统、决策系统、报警系统以及应急系统。该系统主要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频度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危害后果两大维度进行预警,不同维度的预警等级以及其所代表的预警颜色也不同。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频度主要采用休哈特质量控制图模型,本研究中主要是以月为单位,计算单位时间内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频度是否偏离正常的可接受范围,根据其偏离可接受范围的程度选择不同的预警等级。4、本研究首先从单因素的角度进行预警,选择患者损害指数、医疗机构影响指数和社会影响指数作为分析指标,计算出每一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三个方面危害后果指数,然后以天为单位,分别计算单位时间内三个指标的总得分。通过综合危害度预警模型测算出每一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综合危害指数,本研究中主要以天为单位,计算单位时间内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总的综合危害度。5、通过根源性分析工具—因果分析图构建分析模型,剖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产生的根源,进而采取有针对的策略,通过此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医疗安全质量,保障患者医疗安全。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预警信息是由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接收者应根据预警的信息的紧急程度确定采取什么样的应急管理措施。为了确保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制定了应急管理运行流程。不同预警等级的应急管理策略也是不尽相同的,本研究中从不良事件发生频度和危害后果两个角度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应急管理策略。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数量达到红色预警和黄色预警的各有3次。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数量中因手术不当引起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达到黄色预警的有4次。案例表明,医疗安全危害后果预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不良事件的根源性分析能够达到提高医疗质量和防范医疗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