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纪要

来源 :杭州商学院,《经济研究》编辑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4月10日,由杭州商学院和《经济研究》编辑部主办、杭州商学院金融学院承办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行。我国金融理论界一批知名专家和全国40多所高等院校五十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上午8点30分,研讨会在杭州商学院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了开幕式和主题发言。杭州商学院校长胡祖光教授、副校长张仁寿研究员等出席,商学院数十名教师以及在杭高校百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了演讲。本文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进行了记录。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功能,分析了中国国有银行治理结构,对中国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改进进行了讨论。
加入WTO五年后我国将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国内市场,目前各界人士均对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前景表现出极大关注。在影响中资银行的对外竞争力的因素中有一点已成为共识,即中资银行在风险控制水平上处于严重劣势,并且这种劣势又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中资银行的各种体制问题造成的。因而,如何通过体制改革的方法提高中资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从而提高其对外竞争力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正是本文要阐述的主题。
本文对货币替代定义及其衡量指标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中国货币替代“棘轮效应”模型的建立及数据选择,讨论了中国货币替代“棘轮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
对“金融抑制”这个概念,金融界、特别是金融学术界比较熟悉,但在其含义的理解上,国内已出版的专业词典和教科书中虽有阐述,但侧重于政府行为,突出它的负面影响,而把它作为一种理论纳入发展经济学之中则嫌不足,甚至忽视。笔者最近重读麦金农和肖的著作,对此感触良深,谨以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笔者在这里主要想谈一下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中的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研究。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效应是多个主体综合活动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采取各种政策工具措施,它们传递到它的政策目标,需要经过如居民、企业、商业银行等各种各样的主体行为的综合作用。我们现在具体讨论一下居民的行为。譬如,居民首先需要有一个储蓄和消费的决策,这个决策会影响到储蓄和投资的均衡。确定储蓄以后,还会有一个金融资产组合的选择
去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之后就对《新巴塞尔协议》在全国广泛地征求意见,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中国银监会的这种积极举措是超乎寻常的。《新巴塞尔协议》是在原来的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巴塞尔协议的发展进程。1984年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以国际银行业的监管作为主要任务;1988年形成“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主要针对当时各国对资本充足率规定的差异性所引起的竞
笔者从我国今年物价上涨传导断裂说起就结合实际,探讨问题,创新理论,提出了四个观点:1.社会经济生活当中能够存在无通胀的经济增长;2.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未必是替代关系,它们可能并存;3.面对通货膨胀要注意调控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预期;4.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能有效发挥作用,关键在于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
笔者要谈的虚拟经济、虚拟金融、泡沫金融的一点看法,虚拟经济、虚拟金融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体经济、实体金融阶段,商品买卖跟铸币交换,量是相等的,由于铸币本身就有价值,实体经济和实体金融相等,货币稳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第二阶段是信用货币阶段,因为黄金白银是贵金属,作为货币流通磨损损失太大,所以用纸质货币,这就是信用货币,这个阶段就是虚拟金融,信用货币即是虚拟金融的具体表现,纸质复
本文就金融改革问题做个探讨:1.综合性问题需要以系统、开放的眼光展开研究;2.注重理论研究的延续性;3.构建理论分析的框架;4.注重实证研究,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5.在强调制度分析的同时,不应忽视数量分析。
笔者从事数量经济研究的,目前担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的副理事长,对金融学专业了解不多,所以笔者主要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杭州商学院的历史:杭州商学院建棱于前清末年的1911年,当时是个中专,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商学院;1998年国务院决定杭州商学院管理体制下放浙江省,实行“省部共建,以省管为主”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