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来源 :杭州商学院,《经济研究》编辑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x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之后就对《新巴塞尔协议》在全国广泛地征求意见,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中国银监会的这种积极举措是超乎寻常的。《新巴塞尔协议》是在原来的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巴塞尔协议的发展进程。1984年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以国际银行业的监管作为主要任务;1988年形成“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主要针对当时各国对资本充足率规定的差异性所引起的竞争上的不公平性,同时考虑到当时信用风险比较严重提出的,所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控制;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注意到市场风险对银行、金融的影响.提出了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强调在金融创新浪潮下银行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重视和管理;1998年又提出“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2001年《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风险监管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本文就《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推进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村专业大户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生存空间的变迁,他们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融资困境。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笔者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融资困境的成因,进而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
本文提出了城市信用社作为一类金融机构是“不成功”的,城信社之所以“不成功”,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下列几项。(一)‘先做游戏,后订规则”,酿成混乱;(二)宏观经济大环境中的不良因素:过热,炒房地产,复苏乏力;(三)自我约束能力差,地方政府干预力度大;(四)“准入、退出”与监管方式尚未脱离计划经济框架,缺乏必要的竞争约束与规则约束;(五)“整顿”恶化了城信社的经营环境,造成经营业绩严重下滑;(六)现行官员
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进行了规范或实证层面的研究,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观点:(1)行业垄断低效率论;(2)银企市场结构不对称论;(3)产权结构单一低效论;(4)产权结构侧重论。本文认为:中国银行的结构问题是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双重问题,因此就银行绩效而言,应置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的二维空间中讨论,从而发现更有效的决定绩效因素的证据或理由;就银行市场结构而言,从产业组织理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金融快速、直接地作用于经济的特殊规律,都使得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危害尤其深重。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局1998年2月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总共造成全世界投资者损失高达7 0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全部国有资产总值(孙健,1999)。因此,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早期防范成为确保国家经济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各国都有必要建立一个灵活、有效的早期预警
本文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的分析思路、当前物价上涨的基本情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物价波动效果的进一步分析及基本结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2004年的价格波动预测及货币政策建议。
本文介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功能,分析了中国国有银行治理结构,对中国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改进进行了讨论。
加入WTO五年后我国将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国内市场,目前各界人士均对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前景表现出极大关注。在影响中资银行的对外竞争力的因素中有一点已成为共识,即中资银行在风险控制水平上处于严重劣势,并且这种劣势又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中资银行的各种体制问题造成的。因而,如何通过体制改革的方法提高中资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从而提高其对外竞争力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正是本文要阐述的主题。
本文对货币替代定义及其衡量指标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中国货币替代“棘轮效应”模型的建立及数据选择,讨论了中国货币替代“棘轮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
对“金融抑制”这个概念,金融界、特别是金融学术界比较熟悉,但在其含义的理解上,国内已出版的专业词典和教科书中虽有阐述,但侧重于政府行为,突出它的负面影响,而把它作为一种理论纳入发展经济学之中则嫌不足,甚至忽视。笔者最近重读麦金农和肖的著作,对此感触良深,谨以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笔者在这里主要想谈一下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中的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研究。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效应是多个主体综合活动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采取各种政策工具措施,它们传递到它的政策目标,需要经过如居民、企业、商业银行等各种各样的主体行为的综合作用。我们现在具体讨论一下居民的行为。譬如,居民首先需要有一个储蓄和消费的决策,这个决策会影响到储蓄和投资的均衡。确定储蓄以后,还会有一个金融资产组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