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几类强降水雨滴谱特征初探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资料对2013年上海地区4~10月份期间四种类型(层状云、对流暖云主导型、对流冷云主导型和强台风影响下的混合暖云型)降水过程的雨滴谱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平均雨滴谱及其拟合特征、雨滴数浓度与含水量分布、雨滴尺度与速度二维谱分布等对比发现:各类降水中,雨滴谱的峰值结构与雨强大小有关,其中直径介于0.187~1.312mm的小雨滴均出现峰值且总数最多;各尺度雨滴数浓度及其比例决定了其降水量贡献比,在冷云强降水中的雨强贡献最大的雨滴尺度要显著大于其它三种类型;雨滴谱宽按大小排列依次为对流冷云主导型、混合暖云型、对流暖云主导型和层状云.文章最后综合运用雨滴谱、雷达、雨量站、闪电等观测资料对9月13日对流冷云主导型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在雷暴的演变过程中,雨滴谱特征与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液态水含量(VIL)、自动站雨强、闪电频次等要素有较好的相关性;冷云产生的冰晶和冰雹融化后的大雨滴进入中低层的广谱小雨滴群后,通过破碎分裂增加了大雨滴的形成概率,通过捕捉碰并加快了大雨滴的增长速度,使雨强在短时间内迅速加强;雨滴谱中各档粒子数演变揭示了降水强度的变化;用雨滴谱资料可有效弥补现有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的偏差,在冷云中改善明显.
其他文献
根据省防雷中心近5年海口地区的土壤电阻率测试数据,分区接季节进行土壤电阻率分析处理,给出海口地区土壤电阻率区域分布特征.初步分析研究土壤电阻率区域分布特征的成因.从土壤电阻率的空间分布分析,石山区域、永兴区域、东山区域、龙桥区域、云龙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属于高值区,长流区域、美安区域、新埠区域、东营区域、灵山区域、旧州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属于低值区。不同土质条件下,土壤电阻率值不同。从季节变化分析,在季节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中最丰富的细颗粒物之一,随着未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有机气溶胶可能成为大气中主要的细颗粒物.应用代表性浓度路径(RCP)情景为区域气候模式RegCM4提供初始边界条件和化学物种的排放,研究SOA在未来情景下的生成.未来RCP45气候情景下,温度增加,水汽增加,使臭氧浓度在长江以北增加,长江以南减小,SOA地面浓度相应变化.中国区域人为源SOA地面浓度减小2.6%,
利用NCEP1 °×1 °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25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动力、热力等条件进行分析,并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此次过程进行模拟和气溶胶浓度的敏感性试验。得到的结论如下:大气层结稳定,地面长波辐射降温、中低层弱暖气流辐合等条件,有助于低层逆温层的建立和维持,这为大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日出后太阳短波辐射增温是大雾消散及其出现明
为了探究雷暴云中微物理特征量与雷电活动的关系,本文结合四川省地闪资料和X波段多普勒双偏振雷达资料,对云中粒子相态进行识别的方法为模糊逻辑法。结果表明:(1)负地闪较多出现在30-45dBz回波区域,正地闪主要出现在强回波区的边沿,回波值为25-35dBz的地方;(2)在0℃层以上,强回波体积的演变对地闪活动的增强和减弱可以起到较好的指示作用,可以把0℃层以上强回波体积的变化作为预测地闪活动的一个重
利用NCEP6h历史再分析瓷料(分辨率1°×1°),对2015年6月1~2日张家界景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闪电活动主要是在高空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发生的,闪电区在700hPa层上切变线的南侧和850hPa层上切变北侧之间的区域.当Cape值≤300J·kg-1时,景区内闪电活动结束.整个闪电过程,景区上空的K指数超过37℃,其大值区与闪电落区基本对应.
利用1979-2011年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我国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从对流层500hPa-平流层10hPa冬季北半球极涡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变化,并对平流层极涡的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冬季北半球对流层平流层极涡变化特征极涡冬季较强,夏季较弱,冬季从对流层500hPa到平流层10hPa都存在绕极区的涡旋,而夏季从70hPa往上转变为反气旋性
干旱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其发生的频率高、持续的时间长、波及的范围广,对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是导致农作物歉收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据测算,每年因干旱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就高达60-80亿美元,远远高过其他气象灾害。惠安县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是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降水量与蒸发量严重失衡,干旱灾害经常发
The precipitation recycling ratio (rr) is a important variable to research hydrological water cycle, especially in arid region.There are many recycling models developed to calculated rr.In this resear
陆面过程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基本物理过程之一.陆地下垫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陆地表面的能量和水分平衡,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局地、区域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基本特征.因此研究陆面过程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陆气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大多研究集中在短期高温或暴雨过程,对夏季气候的模拟较少,同时气温和降水分开研究,但气温和降水同是气候最为重要的特征量,因水热平衡等方面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变化.
200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持续控制我国东部地区,产生了强烈的高温热浪.位势高度作为一个典型的物理量,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表征大气环流的相关特征.为了考察土壤湿度扰动对高温天气位势高度的影响,本文利用WRFV3.6中尺度预报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2003年5、6、7月下旬的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的初始场及边界条件采用NCEP FNL 1°×1°资料,模拟采用逐24h积分短期模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