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5日南京大雾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ic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NCEP1 °×1 °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25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动力、热力等条件进行分析,并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此次过程进行模拟和气溶胶浓度的敏感性试验。得到的结论如下:大气层结稳定,地面长波辐射降温、中低层弱暖气流辐合等条件,有助于低层逆温层的建立和维持,这为大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日出后太阳短波辐射增温是大雾消散及其出现明显日变化的重要因素。模式很好的再现了此次大雾过程的生消演变,液态水含量等物理量的变化与实况对应很好,但模拟开始出现大雾的时间比实况滞后了3h左右。在雾发展和维持时段内,雾区基本上为弱的水汽辐合区;而在雾减弱消散期间,雾区基本上为水汽辐散区。低层弱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雾从地面向高空发展,而中层弱的下沉运动则对形成逆温层结有利,这样在中低层形成的暖盖使得水汽不易垂直扩散,而在低层大量堆积,增加了雾区的湿度,会使雾浓度增大。气溶胶浓度的增加,一方面使得雾凝结核增多,雾区液态水含量增大,雾滴增多:另一方面会使开始出现大雾的时间有所滞后,大雾消散的时间也有所滞后。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核电的快速发展,对铀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铀矿勘查工作逐渐转向深部寻找隐伏铀矿床.而针对隐伏铀矿床有效的勘查方法已成为当前物化探勘查的研究热点.为了对比常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在寻找隐伏铀矿床的应用效果,作者在相山火山岩型隐伏铀矿床上方选择一条试验剖面,进行了不同勘查方法的应用效果对比.从方法对比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土壤Rn测量方法对于含矿断裂有较好的反映,但对隐伏矿体反映微弱,仅呈现为CA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特点之一是后生次生表生成矿.石英在层间氧化带强氧化亚带溶蚀,在弱氧化亚带或过渡带重结晶,呈现一定迁移规律,因此,碎屑石英裂隙及次生加大边中发育的大量次生包裹体能够直接记录成矿物质来源,反映成矿流体的性质.通过对蒙其古尔铀矿床中碎屑石英次生包裹体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该矿床的流体演化和铀的沉淀富集过程,探讨成矿流体与铀成矿关系,为进一步探讨矿床成矿机理提供依据.根据流
郯庐断裂带在中生代发生了巨大的平移活动,在其东部地块内造成了拉伸与挤压相间的构造格局,对胶东金矿集中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中新生代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和胶东地区不同类型金矿床的空间分布、矿床成因以及成矿年代的关系,探讨了郯庐断裂对胶东金矿集中区大规模成矿的影响.
勘查区找矿预测是矿产预测的重要部分.叶天竺通过"全国危机矿山找矿专项"的经验,总结了一套勘查区成矿地质体地质模型找矿预测方法,强调在成矿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成矿地质体、研究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特征,确定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最后建立找矿预测地质模型.花岗岩型铀矿是我国重要的铀矿化类型之一,通过对我国华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大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了花岗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特征.
马坑式铁矿是闽西南晚古生代凹陷铁多金属成矿带中最主要的铁矿类型.对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火山)沉积成因和接触交代后生成因两种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沉积-改造"这一观点.但铁质的来源、铅锌钼等多金属元素的来源、后期热液对铁矿的改造方式等仍没有定论,严重制约了闽西南凹陷带铁矿找矿工作.作者对马坑式铁矿矿床特征进一步分析,对闽西南凹陷带铁矿成矿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指出马坑式铁矿
东溪-南关岭金矿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城南东30km.是北淮阳东段发现的第一个浅成低温热液金矿.过去20多年的研究表明,锆石可以直接从中低温热液流体中生长结晶.通过对锆石的形貌和结构、微量元素组成、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及综合分析,可以较好的识别热液锆石.热液锆石的U-Pb定年已成为确定热液矿床成矿时代的途经之一.
东天山博格达-哈尔里克地区南北部广泛分布的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被公认为古亚洲洋俯冲消亡岩浆事件的响应,它们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对研究天山的构造格架及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火山岩主体为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具有一定MORB亲和性,这说明至少在晚泥盆世博格达东段也存在俯冲作用,应该与哈尔里克具有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之所以博格达主体为石炭纪火山-沉积岩而哈尔里克泥盆纪火山岩广布,可能是两地后期构造变动
利用2007年至2013年鹤岗观测站的酸雨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分析近7年来鹤岗市的酸雨特征,研究了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鹤岗市年平均pH值在4.1~6.0之间,年平均K值在28.4~58.4μS/cm之间,年度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均波动较大且变化趋势不明显,月降水平均pH值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呈负相关.酸雨污染总体上夏季最严重,春季较轻.地面东北风、西南风和850hPa偏南
根据省防雷中心近5年海口地区的土壤电阻率测试数据,分区接季节进行土壤电阻率分析处理,给出海口地区土壤电阻率区域分布特征.初步分析研究土壤电阻率区域分布特征的成因.从土壤电阻率的空间分布分析,石山区域、永兴区域、东山区域、龙桥区域、云龙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属于高值区,长流区域、美安区域、新埠区域、东营区域、灵山区域、旧州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属于低值区。不同土质条件下,土壤电阻率值不同。从季节变化分析,在季节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中最丰富的细颗粒物之一,随着未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有机气溶胶可能成为大气中主要的细颗粒物.应用代表性浓度路径(RCP)情景为区域气候模式RegCM4提供初始边界条件和化学物种的排放,研究SOA在未来情景下的生成.未来RCP45气候情景下,温度增加,水汽增加,使臭氧浓度在长江以北增加,长江以南减小,SOA地面浓度相应变化.中国区域人为源SOA地面浓度减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