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的背侧双柱钢板的应用及背侧入路适应症的选择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多见于应用掌侧切口,背侧入路因其肌腱多,骨面不平整及固定的生物力学的劣势,故被大部分医师所弃用。同时背侧双柱钢板由于对肌腱的干扰大及不能对正确位置的放置有较深入的认识,故也较少被临床医师接受。但随着对背侧入路的改良,结合目前的低切迹的小钢板的应用,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某些类型的骨折,背侧入路和钢板固定不适为一项良好的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C臂引导下和CT引导下经皮脊柱病变穿刺活检的手术过程及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经皮CT引导下脊柱病变穿刺活检的诊断准确率及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后优质护理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及整个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均实行责任包干制护理,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服务。晨晚间护理:采用湿式法清洁并整理床单元,术后床单元有血迹及时给与更换,必要时协助患者洗漱,且询问患者手术后夜间睡眠、疼痛、肢体感觉运动等情况,理顺各种管
目的:探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2~69岁,平均59.38岁.均采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Scaffoldsplayanimportantroleindirectingthree-dimensional(3D)cartilageregeneration.
[目的]分析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术式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对2009年9月~20011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282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并接受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研究,以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为诊断依据,分别于入院24h内,术后第3 d,术后第7 d进行超声检查,统计不同术式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与DVT发生的相关性。
目的:评估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全身麻醉下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13年10月到2015年1月间使用全身麻醉下联合自发肌电图监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其中椎间孔入路14例,椎板间入路20例。自发肌电图记录手术节段椎间孔出口神经根及其上下各一节段神经根所支配的肌电信号,手术过程中只要出现持续肌电反应立即提醒手术医生,以避免神经根的牵拉、剥离等刺激。记录术中肌电图
目的:探讨叩击式轴向应力刺激能否促进脱蛋白松质骨(DPB)支架移植修复兔胫骨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取6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n=30)、B(n=30)、C(n=6)三组,所有动物均在右胫骨中段制备5mm长的骨缺损模型,骨缺损两端用普通钢板内固定.A组骨缺损中植入牛脱蛋白松质骨并给予叩击式轴向应力刺激;B组植入DPB但不给予应力叩击;C组不植入DPB且不给予应力刺激.所有动物右下肢术后均给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治疗L5/S1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L5/S1腰椎盘突出患者共187例,其中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78例,经椎板间隙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109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糊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
目的 探讨应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治疗手指再植术后指间关节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并动脉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5年6月,收治9例9指手指再植术后指间关节严重屈曲挛缩患者,所有再植术均只吻合了一侧指固有动脉.男5例,女4例;年龄21~58岁,平均34.7岁.
目的 通过检测E2F7 及VEGF 在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别对E2F7、VEGF 与胃癌患者相关临床参数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从而为胃癌的早期准确诊断、病情和预后评估以及相应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