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留欧地质学家及留欧地质学家群体分析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6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a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近代地质学产生过程中,留学生把地质科学的种子播撒到了祖国大地,通过创建研究机构,发展地质教育,开展学术交流,设立奖学金制度等方面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根基.他们也成为中国近代地质学从萌芽到奠基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孕育和初创史,也是这些留学生们的奋斗和创业史.他们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历史不会忘记.本文通过对20世纪早期留欧地质学家及地质学家群体的一部分典型人物研究,分析这批地质学家和地质学家群体留学背景,归国贡献,以及他们留给后人的启迪。近代地质学家留学生群体作为对中国地质发展十分重要的群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他们在1840-1949年这个中国特殊的百年时间里,将国外的地质学知识带回国内,并让地质学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以往的研究中大多以个人研究为主,缺少群体性研究。本文将把这一部分人看做整体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留学情况及回国后的主要贡献,分析他们对于整个中国地质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溶洞中保留有丰富的古地下河堆积和次生化学沉积物堆积,为研究地下河演化和秦岭南部古环境变化提供了素材。汉中天坑群的广泛发育,为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特殊的生境条件,增加了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植物区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另外,天坑群也为洞穴动物提供了最重要、最显著、最适合的自然栖息地。为研究秦岭南部生物多样性,或新物种发现提供了样地。作为我国四大岩溶地貌区划,即湿润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区(Ⅰ)、
海南省儋州市峨蔓湾,火山海岸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有春历岭火山口、峨蔓湾熔岩喷溢口、龙门火山熔岩天生桥等地质遗迹.春历岭火山口地质遗迹是有巨大的火山集块岩,地质公园有玄武岩台地及火山海岸地貌.主要开发峨蔓湾熔岩流海岸地貌,盐丁千年古盐田(自然与人文的复合景观)等.火山海岸地质遗迹资源景观评价为地质公园保护提供依据,峨蔓地质公园为将成为海南岛西海岸国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发利用和保护好
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和李四光。这也许是整个地质科学界绝大多数人所公认的事实。今年章、丁、翁、李的逝世年份恰好都是整五整十。丁文江逝世于1936年1月5日,享年49岁,今年是他逝世80周年。章鸿钊逝世于1951年9月6日,享年74岁,今年是他逝世65周年。翁文灏逝世于1971年1月27日,享年82岁,李四光逝世于1971年4月29日,享年82岁。今年是翁和李
王鸿祯(1916-2010)山东苍山县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王鸿祯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
1916年11月7日,王鸿祯生于山东苍山卞庄一个聚族而居的书香世家,字瑞符,名鸿祯.据卞庄王氏家谱西门里支谱记载.卞庄王氏,溯源两晋,已逾一千五百年.苍山县这块土地上,文化积淀深厚,曾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正是这片热土的养育,王鸿祯的童年时代、高小生活在这里度过,在他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他决定改学自然科学。报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洋大学三所名校,均被录取,最后他
1995年,一位年近80的老人,心志满满的自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生命之微,窥造化之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此语文约意远,浩气奔发,言胸之大志,抒奋发之情.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一位用毕生劳作,写就了人生理想、信念、毅志共鸣交响的王鸿祯先生.1935年,19岁的王鸿祯在科学救国思想的驱动下,放弃学习美术的想法而改向从事自然科学的理想,选择了北京大学学习地质科学。1
1944年春,贵州晴隆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惨案:三位在野外从事地质考察的科学家许德佑、陈康、马以思惨遭土匪杀害.案发后土壤学家侯学煜施巧计骗得土匪口供,终使案件告破,主谋易仲三等凶手伏法.翁文灏等地质学界同人发起向社会募捐,使遗属遗孤获得抚恤,许德佑等获国民政府颁令褒扬.惨案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科学所面临的艰难境遇,以及科学家们忍辱负重的悲惨经历.许德佑等三位科学工作者竟于野外从事科学工作时遇匪被
王嘉荫教授(1911-1976)193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留校任教.后来在老北大地质系升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地质勘探学院教授、岩石教研室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55年起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教授并任地球化学教研室主任.在老北大,他是唯一没有出国经历的教授.但他却通晓英、德、俄、日等多国文字,足见其勤奋与聪慧.他在矿物学、火成岩石学、岩组学、地质学史等领域,都颇多建树,是国内这些学科的奠基人
早在1954年在王炳章教授的帮助下,苏联专家托卡列夫编写了中国矿物发展史,他回国后出版了著作,对其中的一篇文章,《最古老的一本有关矿物和矿业的中国书》,地质出版社将翻译稿请王炳章教授审查时,由于看到王炳章教授在他的文章后面写了很长的文字来纠正对《山海经》的很多误读,误解,误写时,决定不予发表.则致信王炳章教授说"对中国人说来,由中国人写最合适,你对这方面素有研究是否由您整理编写一篇文章,在有关杂志
父亲王炳章字斐轩,于1899年7月2日出生在河北省深泽县王家庄村的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中。父亲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最小。当时家中九口人有田地40余亩。家庭很重视教育,7岁入本村小学,12岁入县城高等小学,后入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于1918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20年因学生运动被开除而转入北京大学,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创建了北洋大学的天津大学地质工程学系,亲自主持制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