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北宋初题詠胡氏華林書院的詩歌

来源 :新世纪中华文学史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初朝廷对义门胡氏华林书院的旌表,是出于恢复重建孝悌友爱的儒家伦理道德秩序的需要.当时文人咏写华林书院的诗篇,是对朝廷此意图的宣传呼应.这些诗作,在宋代的家族研究、书院研究、政治研究和文学研究诸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应予以关注.
其他文献
林语堂(1895-1976)是当代世界大师级著名人物。他有着广阔的亚、美、欧三洲的知识背景,并力图将三者精髓有效地融为一体。尽管他一直强调自己的问题根源,但他的生命哲学却有着更广泛的世界视野。林语堂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由于多年的指教生涯,林语堂对学校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解,并对当代教育把记忆、重复作为学生升学标准的制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他认为,教育的使命是启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独立的人格。他反对过于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阐释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异文、声律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会直接关涉到对古典诗歌艺术的理解.本文以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李商隐《隋宫》这两首作品为例,意在说明文本细读在古典诗歌阐释过程中的价值及其意义.
汇集丛书出版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出版形式,它具有多方面的文学史意义:现代文学丛书是现代文学作品的集中体现,可为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提供支撑,是现代文学创作、整理以及传播与接受的重要途径,也是扶持、提携青年作家的重要方式.
明代中期文坛的"前七子"及其"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一直以来作为文学史的常识而被人们所熟知,但这一提法有欠准确.详细考察"前七子"成员的仕宦与彼此交往,可以看出徐祯卿与诸人不仅聚合在一起的时间短暂,群体交往也未见频密.详细分析其成员的文学主张,可以看到"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一口号并不能真正地概括所有成员,他们的崇古各有差异.从"前七子"这一提法出现的时间作纵向考察,可以看到其始于明末清初
文学研究离不开史料。“有一分材料出一分货”、“没有材料就不出货”(傅斯年语),可以作为治学的座右铭。“凡立一义,必凭证据”。这“证据”就是史料。史料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的如手稿、版本、当事人的文字资料、录音和相关图片等,间接的如他人的回忆以及与特定的“文”和“人”相关的史实。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得较多的是“直接的史料”;“间接的史料”往往注意得不够。文章通过阐述《胡适名作欣赏》中的《人力车夫》、
刘勰《文心雕龙》对桓谭的评价,有很多是刘勰时代的思想认识。与桓谭时代相比,刘勰生活的时代,文学理论己经比较发达,因此,以刘勰对桓谭的否定性评价来否定桓谭的文学成就与贡献,是不恰当的。对古人应该具有“同情之理解”,这种“同情”,实际上就是将历史人物放置到他那个时代,与其同时代人进行比较,看其在当时的成就与贡献,而不能用后人进步之“矛”,去攻前人相对落后之“盾”。这是人为地制造历史的不公。从这个角度而
唐代永王璘谋逆案受到当代学者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事涉玄宗与肃宗之间的皇权之争,以及诗人李白的命运。学者们在讨论永王东下广陵的性质中,涉及到《停颍王等节度诰》的真伪。研究表明,玄宗入蜀途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对永王璘的第二次任命。至于肃宗诏令永王归亲于蜀一事,除了《旧唐书·永王璘传》有载,《新唐书》本传等皆有记载。而玄宗《停颍王等节度诰》文本真实性的确定,对于论玄宗与肃宗之关系,了解玄宗治国治谋略与帝王之胸
《毛诗正义》疏文中有三百多条校文,所述为唐代主要《毛诗》传本在经、传、笺各部分存在的异文.宋代以后的《毛诗诂训传》传本对这些异文作了统一的取舍.本文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刊《毛诗诂训传》这一传笺最早刻本为依据,对此问题作了详细的梳理、比勘,发现宋版对唐代异文的取舍乃是依据《毛诗正义》的校勘意见.通过比勘初唐之后的敦煌《诗经》卷子以及五代《蜀石经》残文,并联系五代两宋《毛诗诂训传》之版本源流,本文认为依据
两周时期建立了较完善的助祭制度,在君统及宗统祭祀体系中,君王、诸王、宗子承担主祭者的角色,其他与祭人员由助祭者和执事者组成.本文主要分析了君统祭祀体系中,对助祭人员的选拔、服饰、贡职及行礼位次等礼仪规定,初步探讨了乡射礼前所行乡饮酒礼、大射前所行燕礼以及大射择士助祭礼仪用乐中的《诗经》作品.重点考察了《诗经》中的助祭乐歌,详细分析了此类乐歌所表现的助祭内容,认为两周时期的助祭制度不仅推动了周代射礼
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是清中叶重要的文学事件,其发生时间集中在嘉庆元年(1796)至嘉庆3年(1798)间.乾隆37年(1772),章学诚随朱筠在安徽校文时,就对袁枚印象不佳.嘉庆元年2月以后,他在信札和《诗话》里对袁枚展开抨击,将其文学思想的弊端归咎于道德的沦丧.从嘉庆元年到2年,章学诚的批判视界转向袁枚的妇学观.嘉庆3年以后,他又因袁枚的《尺牍》与《诗话》中所记轶事,再次对袁枚文论及其伦理基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