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价值--开封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来源 :2010年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工作会暨“传统文化与体育强国建设”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qq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封不同性别、年龄的老年人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选择既表现出一致性的特征,又表现出差异性的特征,一致性表现在老年男性和女性的第一选择都为武术中太极拳、剑,太极拳、剑成为了调查到的老年人选择率最高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差异性表现在男性主要集中在武术项目和民间游戏项目中,而女性除了太极拳、剑外则比较偏爱民族舞蹈项目。开封75岁以上的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高龄人口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也是与时俱进的,而锻炼形式多样,追求修身养性、养身健身,年龄阶段以6065岁这一层次为主,这与身体素质和锻炼愿望也有密切关系。因此深入挖掘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适合人群,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取其精华,用之于民,对于搞好全民健身运动,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其他文献
从传播学理论分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包括六个要素,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以及反馈。介绍了目前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体育课程、学校运动会以及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等形式,指出高校在体育文化传播中能发挥校内各级媒体的作用,建设体育文化传播阵地,提升学生组织、体育杜团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加强校内外联合,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文章阐述了“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理解定位,分析了“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与指标体系,指出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一体育场地器材的完善与合理利用,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国家的相关体制是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体育文化与体育价值的背离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学校体育的契合,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群众体育的契合,体育文化软实力
体育事业孕育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事业,二者相辅相成。建设体育强国的实践过程造就体育强国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发展成就体育强国的建设。发展体育文化不是盲目追随西方主流文化,不是把西方体育的强势信念和模式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唯一标准,而是挖掘和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即民族传统体育,并积极赋予其独立的文化创造力;也不是优先发展某一种体育文化,而是促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传统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
文章叙述了奥运会文化遗产的内涵以及世界奥运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发展,指出北京提出的三个理念,尤其是人文奥运理念,将为举办地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留下独特的奥运文化遗产。分析了广泛开展奥林匹克的研究和教育,加强中外体育文化交流与奥运宣传以及充分考虑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等实现奥运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条件。
文章叙述了蔡元培与顾拜旦体育文化思想萌芽的时代背景,指出教育为蔡元培与顾拜旦体育文化思想共同的核心,分析了蔡元培、顾拜旦对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提倡思想。
文章介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宣传力度不足,群众基础薄弱,经费缺乏,载体和平台稀少等制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指出我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相比,有着其不具有的优势。在新时期,应以大力发展大众体育为契机,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作用,结合自身优势和时代特点,密切联系大众需求,积极快速发展。
文章以奥运竞技为主旨的单维体育强国观,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二维体育强国观等介绍了体育强国语境的形成及体育强国的基本意蕴,分析了体育强国语境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指出传统武术亟待保护、养生乱象频现、民俗民间体育的自生自灭以及一刀切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等问题的出现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汇、社会的初级阶段等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联,出现这些问题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针对上述情况,结合中国的现状,为民族
那达慕是蒙古族民族的历史、宗教、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的综合体现,它包含着蒙古族民族迁徙、生存繁衍、生产劳动的历史记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代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今天的那达慕精神在继承了古代人文哲学精神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许多方面和北京人文奥运精神是相同的。奥林匹克“重在参与”,号召全世界人民不分肤色、种族,不论贫富、强弱,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相聚在五环旗下。在
文章介绍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生活方式建构的理念,指出农村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生产/生活型生活方式,是一种民族传统/现代型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注重体育物质生活和体育精神生活平衡的“低消费、高福利”型生活方式,认为政府除了不断加强对农民日常体育生活行为的监督、管理和引导,还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适应农村生活生产结构的新发展,建立和完善“村社—农村企业—集镇”三个层次的体育网络,对我
体育事业是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能使新农村体育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使农民体育锻炼的权益得到落实,使农民的身体素质得到切实提高,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努力在新农村构建体育文化气氛,培养农民健康意识,推广不同民族易.于普及的健身活动、养生方法,结合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表演和竞赛,拓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价值体系,依据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劳动传统习俗和生活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