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下纺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突破路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2015年(萧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两化融合背景下,为探究我国纺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路径问题,首先对纺织产业的目前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产业转型升级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了研究.然后,借助多Agent理论,将整个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并构建了基于多Agent的系统结构模型,并对多Agent间的协同工作过程进行了描述.同时,利用协同学理论,为系统中的创新与发展两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协同进化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多Agent的协同进化算法,进而从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创新资源整合、创新能力提升及创新环境完善四个方面设计了纺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路径体系.最后,依托《2014-2018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产销需求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数据,结合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纺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路径,并得出了创新能力提升是纺织产业创新发展的最佳路径.
其他文献
锅炉高温受热管蒸汽侧氧化膜的开裂及脱落问题对燃煤电站机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重要影响.基于声发射检测技术对拉伸载荷作用下锅炉受热管蒸汽侧氧化膜的失效机理进行实时监测,发现氧化膜依次经历了开裂、迅速增殖、饱和和脱落四个不同阶段.通过收集不同阶段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并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了各阶段信号的特征频谱.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分析发现金属基体塑性变形、氧化膜开裂、氧化膜脱落的特征频率分别位于不同区
针对联合循环余热锅炉尾部受热面出现低温腐蚀可能对电厂造成的运行事故和经济损失,分析了锅炉尾部受热面出现低温腐蚀的根本原因,提出了燃气轮机使用不同燃料时防止尾部受热面出现低温腐蚀的有效措施,为防止联合循环余热锅炉尾部受热面出现低温腐蚀,应通过再循环、提高低压系统运行压力、旁路、外部蒸汽加热器等一种或多种手段控制进入受热面的水温在露点以上。天然气中硫含量≤0.2mg/m3时,应将受热面入口水温控制在5
随着锅炉荷载的增大,电站锅炉的大板梁叠合面可能需要布置4排甚至是6排高强度螺栓才能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这样,在梁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螺栓排布范围较大,螺栓承载力的不均匀程度大大增加,仅采用钢结构设计规范以及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无法揭示螺栓群在各区域的承力特性和分布规律,无法准确评估拼接节点的安全.由于叠合面螺栓群是大板梁有效传递横向剪力,保证大板梁正常工作的重要连接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
煤化工领域对本公司而言属于全新领域,2011年,公司在煤化工领域取得了突破,签订了大型煤气化炉制造项目。为了减少焊接变形,保证堆焊质量,提高焊接效率,通过分析,拟采用镍基药芯焊丝气保焊堆焊工艺,通过工艺试验,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焊焊丝Ni6625φ1.2保护气体选用C1(CO2)和M21(Ar+CO2)堆焊,基材1.7335(1Cr-0.5Mo),其堆焊层化学成分、综合力学性能均能满足EN规范要求;焊
插入式管座角焊缝广泛应用于锅炉压力容器,插入式接管的管座角焊缝超声波检测时,探头应尽量保持与焊缝垂直,期间探伤面的曲率不断变化,若按常规缺陷定位的方法容易产生一定的错判,造成不需要的返修.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插入式接管管座角焊缝缺陷定位的公式,并利用matlab建立了缺陷自动定位系统.只需输入工件尺寸参数、探头K值、探头距离接管外壁距离、缺陷的显示深度、弧长即可自动获得缺陷的位置信息,并配以
华能临沂发电有限公司热电联产扩建工程超临界锅炉水冷壁都是由垂直段和螺旋段组成,而螺旋段水冷壁管排密集、施工难度大,极易造成密封焊接变形.为后续的安装造成很大的障碍,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基本概括为四点:焊接人员素质不高、焊前焊缝附近清理不彻底、密封条塞嵌不合适、焊接防变形措施不到位。针对焊接人员素质不高,在焊接人员进场时必须经过项目部考核后持证上岗;焊接之前将焊
火力发电过程需要大量水来满足蒸汽的冷却和其它一些需求,这样一来火力发电用水问题,尤其是处在干旱缺水地区的火力发电用水问题成为火力发电机组布点及后续运行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火力发电所用燃料,无论是固体燃料还是气体或者液体燃料不仅自身含有氢原素、内在水分与外在水分,而且助燃空气中还会携带水蒸汽,因此,燃料燃烧产生烟气中总是含有水蒸汽,其体积份额与燃料特性以及水分含量、过量空气系数有关,其数值
本文重点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以及不同添加剂对催化剂机械强度和低温活性的影响.通过配方优化及改进制备工艺参数,催化剂轴向强度和径向强度分别达到4.9MPa和1.4MPa,超过现有市售中高温SCR催化剂.活性测试表明,现有催化剂在120℃时的NO转化率最高达到85%左右,引入10%的水汽稳定后,NO转化率仍高达80%左右,具有较高的低温活性和抗水性.
尾喷管等高温部件的雷达隐身问题是我国先进航空航天器发展的技术瓶颈之一.美欧等已将雷达隐身碳化硅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用于先进战机,对中国严密技术封锁.以居里温度高的钴对碳化硅纤维改性是提高其高温电磁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发展了纳米钴溶胶的制备新路线,将其成功地引入到聚碳硅烷先驱体基体当中,制备出纳米钴粒子高度分散的Co-SiC纤维.研究结果表明,在钴溶胶的制备过程中,Co2(CO)8受热分解为活性钴
随着静电纺纳米纤维研究的不断深入,纤维的三维体型构建已成为其应用性能提升的关键.当前纤维体型材料普遍存在易层间剥离及力学强度差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性能的提升.本研究通过原创的纤维三维网络重构方法,制备了一种超轻、超弹的纳米纤维气凝胶材料,其最低体积密度仅为0.12mg/cm3,为当前已报道的最轻固体材料.该材料经1000次压缩后塑性形变仅为14.5%,并保持了较稳定的力学性能.它的导热系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