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禅门公案中去领悟“吃茶去”

来源 :茶·文化与产业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v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作为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典故),应是禅宗的开始.迦叶一笑,佛陀就在那次法会上传法于迦叶:"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而中国的禅宗始祖菩提达摩,是印度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从南北朝梁武帝时来中国传法,然后代代单传,直到传至六祖慧能.慧能后,禅宗又分为五个宗派,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有"一花开五叶"之说.
其他文献
"茶榜"一词,屡见于清规.茶榜本为寺院重大茶会之例行故事,中古寺僧尽人皆知.惟去古日远,今人于此多不甚了然,故不揣辞费,采撷遗文,佐以图画,略为考释如下:论题和材料之界定本文所据清规,主要为以下几种:《禅苑清规》:十卷,宋长芦宗赜撰,完成于崇宁二年(1103年),故又称《崇宁清规》,是现存丛林清规类书中最古的一部.现存有南宋嘉泰乙卯年(1202年)虞翔再刻之《重刻补注禅苑清规》,收在《卍续藏》第一
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人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
随着禅茶在当代的兴起,人们对禅茶认识的普及及推广,佛教界与茶文化界对禅茶文化的重视,有学者关于禅茶及禅茶文化现象的研究也日益兴起.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有关禅茶文化研究的文献(包括论文与专著)达100余篇,对今后深化该课题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更好地推进该课题的研究,本文将立足于现有的文献,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学界关注的研究重点作以归纳分析,并对当前研究的现状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在此
随着茶文化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禅茶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既涉及作为禅茶文化根基的学术理论,也包含有现实社会生活层面的实践操作.这两类不同层次的问题之间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但是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基准有异,方法有别.从表面看,论争不可谓不激烈,其实是自说自话,并不能达到深入研讨的目的.从学术研究看,毕竟当代禅茶建设的历史还很短暂,在这个初始的混沌状态中,介入禅茶的行业也是异常复杂,再加
中华饮茶之风的普及,中华茶文化的持续发展与茶道的最初定格、茶艺的衍化及其海外传播、世俗深远影响,都与寺院茶文化紧密相关.佛教重视参禅悟道,息心静虑,而茶又能清心、提神、寡欲,茶助于禅思的内在因素,从而让精神与自然、让心内境界与身外境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唐朝佛教兴盛,禅宗更为大阐,相应的更是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
中国历代咏茶诗歌绚丽多彩,诗人们以茶遣兴,以茶抒情,以茶交友,以茶联谊,留下了数以千计脍炙人口的佳作名句.在洋洋大观的茶诗中,知名度最高的首推唐代诗人卢仝的咏茶名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
人们通常会认为,"茶味禅味是一味"、"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茶和禅都注重主体感受,都讲究宁静平和,都追求境界提升.然而这种理解将茶与禅的关系简单化了,尤其在中国诗歌史上,"茶禅"一词出现很晚,"茶"、"禅"二字在中国诗歌中的涵义及关系演变需要更加深入地认识,本文将在梳理相关作品的基础上探讨这个话题.
1997年台湾民俗理事会娄子匡教授在台提出"茶艺"一说,后回国在桂林、上海等地公开谈论"茶艺"."茶艺"一词首次正式在大陆出现之后,范增平在《中华茶艺学》中对茶艺下定义,其中尤其对佛教与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范增平也两次在大陆公开表演台湾茶艺,引起极大瞩目.从此每年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文化节在杭州、上海、福州、桂林、西安等地纷纷举行.
茶意这些天客人真多.也难怪,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就要到来,千载难逢的庆典,得好好准备.今日又是一个大忙日,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已是午夜时分.无心顾及禅林夜色,转身进屋,往禅椅上一坐,就不再思想.该是起风了,大殿屋檐下的铃铛"叮叮咚咚",心也随之平静下来.这时才发现身边的茶桌,以及茶桌上散乱的茶杯、茶壶.小徒弟早已入睡,明天再收拾吧.夜好静,窗帘半掩,一勾月牙透来淡淡的月光,清凉而潮润.这会儿,我忽
赵州"吃茶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它早已从具象实际生活上升到超脱物我的一种意境,从而具备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意义,特别是对中国禅宗的"见性成佛"的无修之修的境界而言,它是对完整的生命存在的本然的一种体验,因而"吃茶去"的禅门公案,甚至为深刻意蕴在于使人即事而真,即俗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