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现状探析--以济南甸柳庄为例

来源 :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人口聚居区,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中具有边缘性和异质性的自然衍生型社区,其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本文以济南市为例,从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对济南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流动人口的聚居现状,从宏观背景和微观空间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宏观层次主要从济南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状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层次则以济南具有代表性的流动人口聚居区——甸柳庄为例,对济南市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及环境详加探析,进而深入全面地解析济南市中心城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以期对济南市政府在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时提供不同程度的参考。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在取得欣欣向荣城市繁荣盛景的背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大马路、低密度"城市规划构架带来的发展后续问题日益凸显。大尺度的道路网格以及低密度人工坏境布局在建设前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高效率和满足了城市总量扩张的需求。但随 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样机械式的、低端功能主义的发展模式违背了城市建构的核心理念,而更符合城市核心理念的"小街坊、高密度"科学规划理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坏境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天津市已经进入地下空间大规模有序开发的阶段,当前天津市地下空间只进行总体规划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地下空间规划控制导则。本文首先讨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层面,进而从土地使用控制、配套设施控制、建筑建造控制、行为活动控制、空间引导设计以及外部 环境控制六个方面入手探索研究地下空间规划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空间资源,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却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开发。从规划角度分析了这一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关鍵,提出了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的研究、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实践体系及一系列相关问题。
基于城市群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渐加深,城市群的发展对中国未来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挑选作为中部崛起战略重点的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研究,试图在对相关规划和理论成果分析的基础上,运用USAP城镇势力圈分析系统,旨在了解区域内各城市现状的势力圈范围和相互作用结果,并主要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并展开:对湖北省域内各城市势力圈范围与其行政范围进行空间上的叠合,分析武汉城市圈划分的合理性
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都市边缘地区小城鎮的城鎮空间呈现出其独有的城市空间特征,广州增城市新塘镇是广州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其城镇空间存在着广州主城、增城市区、新塘镇 区三方引力,具有典型的大都市边缘地区小城镇的空间特征。首先采用历史归纳法对新塘镇城镇空间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总结大都市边缘地区小城镇的空间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从而总结大都市边缘地区小城镇的空间特征。其次,对新塘
本文从珠海建设宜居城市出发,指出作为东部滨海景观带的情侣路应当是展现珠海特色宜居风貌的重要载体,因此以现状分析和经验借鉴为基础,分别从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交通组织为引导、以公共空间为触媒、以视听环境为协调四方面提出规划指引。
降雪天气会对城市车辆交通及市民出行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文章选取了北欧、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结合城市降雪环境和本地资源优势所进行的城市道路及其设施技术策略案例加以分析。强调应以循环、相融、消纳的系统性思路对道路设施加以功能完善。“消纳”即拓展道路结构和形态以形成承载能力强的道路雪存储空间;“循环”即增设路面积雪的回流与再利用设施以形成道路雪资源循环界面;相融即优化复合固有设施的服务性能使之与人在道路降
城市快速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热岛效应、交通拥堵等都是我们正在面临的城市危机。老城区过度集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产生更多的能源消耗,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城市应当走内涵化发展道路,绿色交通理念的出现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绿色交通与规划的衔接也成了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从绿色交通模式之一——公交引导的角度探讨如何优化老城区的空间布局,使之能够更加高效的运行,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实地
本文通过对铁路支线——辛泰线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这条曾经的国家重要的战备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沿线能源日趋枯竭,其能源物资运输功能日渐衰退,针对铁路支线目前面临“闲置”的尴尬境地,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从区域和沿线两个层面分析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对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梳理,旅游线路需要合理的规划引导,因此本文提出铁路支线的的功能性转变:即由原来的“战备物资运输”主导功能向“旅游专线”的转变策略,以此盘
目前,国内外关于居住环境的研究涉及许多方面,但对保障性住房居住环境的研究却十分缺乏。然而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建设脚步越来越快。因此,笔者认为对保障性住房居住环境建设的评价十分必要,这将成为中央政府从质量上考核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依据之一,也将成为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反馈和指导。本文选取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以住宅小区为研究单位,从居住环境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