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早古近纪古地磁再研究及其对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制约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一步约束印度-欧亚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了解初始碰撞前后大印度北缘的形状及构造缩短模式,对藏南岗巴盆地早古近纪基堵拉组、宗浦组海相沉积进行了古地磁再研究,在岗巴县城东北面的宗浦溪剖面及基堵拉山剖面采集独立定向的古地磁岩芯样品590块以进行磁性地层学及构造古地磁研究;同时,对岗巴县城东侧约30km的塔克逊村附近宗浦组剖面进行了构造古地磁采样以便进行褶皱检验,共在8个采点上采集81块独立定向的古地磁岩芯样品。经过初步的岩石磁学及系统退磁研究,初步的岩石磁学研究表明,宗浦组灰岩的载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部分样品含少量针铁矿;而基堵拉组砂岩的载磁矿物则既含有磁铁矿,也含有一定量的赤铁矿。对全部样品进行系统磁清洗后,利用Kirschvink主成分分析法获得了两个剩磁组分:其中特征分量通常存在于系统交变退磁场的20-100mT之间或者存在于系统热退磁的400-580℃或610-670℃段;特征剩磁在99%水平上通过了McFadden褶皱检验。由岗巴宗浦溪剖面及基堵拉山剖面的特征剩磁分量所对应虚地磁极的纬度所建立的宗浦组和基堵拉组上段的地磁极性倒转序列可以发现,宗浦组和基堵拉组上部以大段负极性时为主,同时包含两小段正极性时。结合相关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宗浦组和基堵拉组的极性序列可与标准地性年表的C24r一C28r极性时相对比,由此得到岗巴宗浦组的年代为~56Ma-62Ma。从特提斯喜马拉雅69Ma-57Ma及拉萨地块林子宗火山岩群64Ma-47Ma的古地磁数据计算得到的纬向运动速率可以看出,印度一亚欧大陆碰撞发生后(62Ma-47Ma),缝合带两侧块体似乎仍表现出与印度大陆近似的北向运动速率(-20cm/a);同时由于61.9Ma-60.1Ma及57Ma缝合带两侧块体的古地磁极位置具有一致性,说明特提斯喜马拉雅与拉萨地块之间在62Ma以后没有显著的相对运动。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测量深海沉积物CaCO3(方解石)的天然热释光(NTL),与氧同位素指标δ18O及其他指标的对比,从核探测方法之一的热释光指标来研究全球气候的固有变化。研究表明,岩芯有孔虫壳体在生长过程中方解石矿物自身的热释能是矿物热释光的来源;有孔虫壳体在生长过程中海水温度变化决定了晶体结构、微量元素的组成;不同地区、不同沉积年代岩芯的天然热释光变化结果共同验证了深海沉积岩芯的天然热释光具有反应全球气候
由于测区地表地质与地形的复杂性,静偏移影响十分严重。通过对资料进行Robust处理,资料编辑、平滑,地形校正后,本文采取了静态校正的数字滤波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压制静态效应。资料的反演采用由长江大学研究开发的单点AMT连续介质反演方法获取地下层状介质地电模型的高分辨率电阻率与厚度参数。认真分析研究变电站极址9个AMT点反演电阻率分层数据,得出了深部地下电阻率分层有如下特点:电性分层大致可分4层,即第
要得到定量化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需要进行二维反演。在进行反演之前需要确定研究区的地下电性构造走向方位。两条剖面的全部测点自高频到低频的最佳主轴方位角指向基本指向北东向,与区域断裂构造北东走向一致,说明电磁剖面方位基本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沿剖面进行二维反演计算得到的深部电性结构能较好反映出地下的真实结构。将全部测点的阻抗旋转到垂直和平行测线方向,这样电场垂直于测线方向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为TE模式,电
本文随着汉川大震余震序列变化开展的3期次电磁定点连续观测结果显示出:①电磁观测记录到多个强余震事件,在电磁场时间序列记录上观测到多个强余震事件明显的电磁同震效应。②观测到2008年5月25日的青川Ms6.4余震、5月27日青川Ms5.4余震和宁强Ms5.7余震这3个地震簇发生前后电磁场变化现象。在5月25日至5月27日之间电磁场值达到最大,在5月27日以后电磁场有回落的趋势。青川Ms6.4级、青川
将地质构造先验信息作为规整化项加入到Occam反演模型中,对大地电磁的反演问题作出了符合物理意义的约束,较好地减小了反演问题解的病态性。模型对实际问题理论不作简单化的假设,较好的反映了求解问题的真实性。所提出的方法保持了原有Occam反演模型在大地电磁反演中的优点,在减小病态性的同时,得到了更高的反演精度和效率。
地幔的热状态和流变性质是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本文主要讨论了从地磁台观测得到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地幔电阻率推测地幔的热结构及其特征.通过对研究区分布的台站资料反演,得到关于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电性结构。非常清晰地显示,在120-660km深度东北地区的电导率明显高出其他地区,而在构造活动带表现为高导和高阻的变化梯度带。中国的东北地区相对高电导率可能与地下的温度和流体有关。410km和660km深度能
本文通过研究表明:①松潘-甘孜块体与扬子地块之间具有明显不同的电性特征,上扬子地台(壳)总体电阻率比较高,壳内低阻层不明显,松潘一甘孜块体相对整体电阻率偏低,电性有一定的分层性;②龙门山断裂带三条主要断层上部产状陡,下部产状缓并收敛于壳内低阻层内,从电性特征分析,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可能以脆性为主,后山断裂以韧性为主;③龙门山断裂带在上地壳表现为明显的局部相对高阻、高密度、高速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
会议
本文希望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和共和盆地的磁性地层年底学研究来揭示黄河在这两个盆地的出现年代,并探讨造成黄河溯源侵蚀下切的原因,结合以往其他在兰州、临夏、军功及诺尔盖地区的研究结果,黄河上游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演化历史可归纳为:在1.8百万年前左右,黄河通过溯源侵蚀,分别切穿兰州一临夏一贵德之间的峡谷抵达贵德盆地,可能在0.7百万年左右,切穿龙羊峡到达共和盆地,在0.5百万年左右切穿军功峡到达军功
通过将拉萨地块措勤地区获得的早白垩世古地磁极与欧亚大陆视极移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措勤地区相对于欧亚大陆同一参考点在早白垩世仍存在约9°(约900km)古纬度差,由于拉萨地块和以北诸地块在早白垩世以前已经拼合成为统一的欧亚大陆,因此推测早白里世以来拉萨地块与欧亚大陆之间约900km的南北向构造缩短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挤压造成拉萨地块以北至西伯利亚地块以南的广大地区发生了强烈的陆内变形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