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的海洋沉积碳酸盐岩热释光记录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old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测量深海沉积物CaCO3(方解石)的天然热释光(NTL),与氧同位素指标δ18O及其他指标的对比,从核探测方法之一的热释光指标来研究全球气候的固有变化。研究表明,岩芯有孔虫壳体在生长过程中方解石矿物自身的热释能是矿物热释光的来源;有孔虫壳体在生长过程中海水温度变化决定了晶体结构、微量元素的组成;不同地区、不同沉积年代岩芯的天然热释光变化结果共同验证了深海沉积岩芯的天然热释光具有反应全球气候周期性变化的优良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实际资料处理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电磁场响应的磁场、电场单分量特性进行研究。利用所定义的电偶极子源电场的视电阻率精确表达式,计算山西大同某矿地形复杂情况下的观测资料和受人文干扰严重的唐山城区CSAMT资料,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工作,认为:①传统上CSAMT勘探的基础数据是比值视电阻率,仪器配备的软件大多也是针对于此的。但是电磁勘探解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分析
采用三维时间域有限差分算法对断层电磁信号衰减特征进行模拟,重点研究断层处电磁信号衰减程度与断点位置和断距大小的关系,研究成果将为瞬变电磁法识别断层位置、大小等属性提供重要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不同的观测点,α和β值均随时间减小,表明断裂存在时瞬变电磁信号随时间衰减加剧。在水平断距L和铅直断距D分别固定的情况下,α值随L或D的增加而负向增大,由此说明对于高阻围岩-低阻断层模型,断距的增加可造成电磁
本文依据塔里木盆地钻孔样品的实测锆石(U-Th)/He年龄数据,建立了锆石He年龄与深度/温度—地层年龄演化模式.结合地层展布特征及典型井沉积埋藏史分析,认为沙雅一顺托果勒隆起中、新生代的物源区具有两个特点:同一时期具有多个物源区;不同时期的物源区具有差异性。三叠系和侏罗系的物源区主要是巴楚隆起、塔中隆起及南天山地区;白垩系的物源区主要是塔中隆起东部、孔雀河斜坡;在新生代,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
四川盆地热演化可大致以260Ma为界分为中二叠世末期之前的热流升高阶段和之后的热流降低阶段,其中~260-~220Ma为快速降低阶段,~220Ma之后为缓慢降低阶段,~90Ma时降低至50~60 mW/m2左右,之后钻井的热流缓慢降低或保持平稳.印支期是盆地海陆转换时期,晚三叠世研究区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为前陆盆地,燕山期和喜山期的前陆盆地发展和定格阶段,热演化主要受控于三叠纪以来前陆盆地的发展
第一组实验证明热Kaiser效应是存在的,实验中发现声发射信号随温度的升高有明显的变化,在较低温度段声发射信号相对较少,在砂岩样品温度升至200℃左右,灰岩样品温度升至400℃左右时声发射信号大量出现。尤其是灰岩样品的声发射信号有很明显的自某一温度范围信号数量猛增的现象,推测声发射技术测量高温岩石古温度时效果较好。第二组实验砂岩样品的测量温度与现今沙雅隆起对应深度的地层温度(130℃左右)相差不大
通过弹性和弹塑性岩石圈流变模型我们模拟预测重建了中中新世以来重建了16,12,7,5,0Ma这5个时期的逆冲断层推覆、沉积沉降、岩石圈挠曲和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系统演化过程。两种模型预测的海底地形、沉积厚度、地壳厚度、重力异常等与在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实测数据拟合良好。模拟预测表明:逆冲推覆和沉积负载造成地挠曲不足以解释南沙海槽基底变形,盆地基底在逆冲构造发育之前已经存在一定程度挠曲变形,同时盆地后期还受
本文通过对隧道内三维波场的复杂性和地震超前预报科学基础与技术流程的深入研究,发现目前TSP超前预报技术中存在的这些技术缺陷主要是由于资料处理技术不科学引起的,与硬件的关系不大。可以通过使用科学的处理方法和软件技术,在不改变原来硬件的条件下进行升级改造,克服存在的技术缺陷。
本文分析了北京4号地铁线通车前后北京大学东门环境振动情况。通过观测数据的研究分析显示,环境振动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在北京4号地铁线建设过程中持续变化.主要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隧道开凿前.地面交通和其他各类因素引起的环境振动相对稳定;第二阶段隧道开凿阶段,在较大范围环境振动明显增大;第三阶段隧道贯通阶段,地面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被放大;第四阶段地铁运行阶段,地铁沿线较宽的空间范围环境振动幅值全面提高。
本文阐述了通过利用非破损的瞬态表面波物探方法对某寺庙“活地”进行勘察,表明,“活地”下4m左右深度的地层,相比其他2测线S波波速非常低,约70m/s。可能是风化岩石裂缝中的地下水流体,造成了覆盖在其上的膨胀土不断产生膨胀,引起了殿厅内地面的隆起。OYO高分辨率表面波探测结果与实际地面隆起情况相吻合,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探侧的横向分辨率和准确性;而且在狭小的受限场地,也可获得地下介质的S波速度纵向二维剖
本研究将最优化法应用到地温数据反演中,并进一步研究汤原浩三提出的利用1m深地温分布进行定量解释的方法。研究表明,将阻尼最小二乘反演法与有限单元法结合,并应用在利用地温数据推断地下水流动通道的反演问题上是有效的,该方法精度高、收敛较稳定、迭代速度较快。1m深地温图定量解释法能够推断地下水流的规模及埋深,具有理论简单、解释容易特点,从理论及应用效果上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将该方法解释结果作为初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