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慢性感染不同阶段患者外周血DCs功能状态的研究

来源 :世界中联第四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暨海峡两岸中医肝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barre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患者外周血DCs数量及功能状态.方法:各采集IO例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患者以及健康人的抗凝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DCs)增殖与成熟,检测DCs的数量及表面分子CD1a、CD80、CD86、HLA-DR的表达,DCs分泌IL-12的水平及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HBV慢性感染免疫清除组和免疫酎受组外周血DCs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免疫清除组CD8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免疫耐受组CD80、CD86、HLA-DR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免疫清除组(P<0.05).免疫清除组与免疫耐受组IL-1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免疫清除组与免疫时受组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反应能力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HBV慢性感染免疫清除期和免疫耐受期患者DCs的数量和功能存在缺陷或低下,HBV感染免疫耐受机制与DCs的数量及抗原递呈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时间延长和老年患者的增多,这些患者血管通路问题日显突出.由于部分患者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者无法长期维持,老年人心功能也不耐受内瘘手术或患者存活期短,因此,具有涤纶环的深静脉留置导管就应运而生.一、血管通路的分类暂时性血管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足背动脉、桡动脉、股静脉;中心静脉插管.半永久性血管通路:带Cuff的中心静脉插管.永久性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
急性肾损伤是住院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危重病患者中发生率更高.研究报道在住院患者中AKI的发病率为5%,而在ICU患者中发病率高达10~30%,其中大部分均为手术后进入ICU的患者.越来越多的肾脏科医师和外科医师开始重视手术相关的AKI,此类AKI的发生不仅与患者的短期预后有关,而且同肾脏预后以及长期生存率密切相关.有报道显示,需肾脏替代治疗的ICU患者中AKI的病死率可高达50~80%,即使
研究背景:丙型肝炎病毒( HCV)是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感染率约为2.7%.据报道,我国的人群感染率为3.2%.但是,目前国内外血透患者中HCV的感染率各家报道不一,最低的是3.3%,最高可达80%.由于HCV具有显著异源性和高度可变性,呈现不同的基因型、亚型、准种和不同毒株.目前认为HCV有6种基因型(1-6),主要的基因亚型有11种(1a-c 2a-c
乙型肝炎病毒由于其传染性、慢性携带性,及其易引起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而成为现在临床研究的重点疾病之一.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因此研究HBV感染机制及其致病的分子机理,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极为迫切.随着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内外应用嗜肝病毒感染相关宿主的动物模型开展了有关乙肝感染机制、机体免疫、抗病毒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
目的:探讨肝活检对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6例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者,全部病例均采用B超引导下行1秒快速肝穿刺活检术,肝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1) 26例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者,经肝穿刺后20例得到了确诊,诊断率为76.92%(20/26),仍有6例原因未明,为23.08%(6/26).20例确诊病例中以慢性乙型肝炎所占比例最高为40% (8/20).其次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占
证侯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明确疾病的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微观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制定中医防治方案的基础.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在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资助下,我们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中医证候学进行了调查.结论经专家论证,初步明确了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正虚邪恋型、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段对血清ALT及HCVRNA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形式,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干扰素应用等情况,ALT检测统一用干化学试剂条法,HCVRNA定量统一采用RT-PCR法检测法,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765例未有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男女间血清ALT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年龄<50岁的男女间ALT值比较有显著
随着脂肪肝发病率的上升,有关脂肪肝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发现相关细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相关炎性细胞因子主要包括TNF-α,IL-18和IL-6等.现对近年来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相关的细胞因子研究进行综述.
抗乙肝病毒(HBV)感染(治疗)动力学的数学建模与模拟为理解HBV感染,评估与预测疗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基于宽胸解毒颗粒(CHKG)对五名HBeAg阳性的HBV携带者32周治疗的HBV DNA数据,分别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了对应的病毒感染治疗动力学.模拟结果符合临床HBV DNA检测数据,提示对于基线ALT大于2ULN,小于4ULN,并无不良反应的患者,CHKG有激活免疫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非失血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初步探讨其贫血原因与预后的关系,提醒临床医生重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贫血的治疗.方法:回顾性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92例,记录其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及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观察其并发贫血的比例,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贫血的分类、死亡组和好转组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92例患者中87例出现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约占94.6%,平均下降幅度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