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活检对不明原因ALT异常者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世界中联第四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暨海峡两岸中医肝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s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活检对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6例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者,全部病例均采用B超引导下行1秒快速肝穿刺活检术,肝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1) 26例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者,经肝穿刺后20例得到了确诊,诊断率为76.92%(20/26),仍有6例原因未明,为23.08%(6/26).20例确诊病例中以慢性乙型肝炎所占比例最高为40% (8/20).其次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占30%(6/20),其余为慢性淤胆性肝炎15%( 3/20),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5%(1/20).(2)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者中存在较高的隐匿型HBV感染.(3)肝活检对于病变较轻的脂肪性肝炎更敏感.结论:应重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只要无肝穿刺禁忌症,应常规行肝组织活检,以明确病因,提高临床诊断率.
其他文献
易损斑块受侵蚀或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主要原因。冠脉血管的炎性病变与粥样斑块的破裂及血栓形成导致的ACS密切相关。易破裂易损斑块的表现为脂核增大、纤维帽变薄,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较少或缺如。易腐蚀易损斑块的表现为内皮功能严重不良、脱失,平滑肌细胞丰富,含有大量蛋白多糖,但炎性细胞浸润较少。研究表明腐蚀性斑块导致的不稳定心绞痛多与痉挛关系密切。可见不同的冠脉损伤有不
长期血管径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和中心静脉置管.自体内瘘因其开通率高,并发症少成为建立血管通路的首选.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开通率虽然比自体内瘘低,但明显高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率显著低于中心静脉置管,因此成为缺乏合适的血管建立自体内瘘患者的替代选择.
血浆置换-概念:1. Plasma exchange (PE)是以新鲜的正常人的血浆或血浆替代物取代患者血浆的异常成分,以达到净化血液目的的一种疗法.2. 1914年Abel提出血浆去除法.3. 20世纪60年代出现间断血浆分离机.4. 70年代出现膜式血浆分离装置.5. 近年出现新技术如双重滤过法等.
导管的并发症导管功能不良导管相关感染导管损伤和脱出中心静脉狭窄长期导管功能不良的定义导管功能不良 9-30%在常规的治疗时间内导管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来达到充分的透析( K/DOQI)K/DOQI工作组2006在超过250 mm Hg的负压下,不能获得和维持300ml/min的体外血流速度.(B级)例外:儿科或体格小的成年人的导管没有设计为超过300ml/min流量.
人工肝是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人工肝有多种,每一种人工肝的原理不尽相同,适应证也有很大差异,同时患者的病情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当为每一位患者确定人工肝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即人工肝方法的因素和患者的因素.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主观愿望,明确治疗目的,并结合每一种人工肝的原理和特点,为特定的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取得最大的疗效,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终末期肾病(ESRD)是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不断提高,而肾脏替代性治疗是目前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目前对于选择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无绝对标准,但下列患者应首选腹膜透析,①严重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病变不能耐受血液透析者;②无法建立相关通路者;③有严重出血倾向,尤其是伴有眼底出血者.若患者有腹部大手术病史、广泛肠黏连、晚期妊娠、腹腔内巨大肿瘤及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时间延长和老年患者的增多,这些患者血管通路问题日显突出.由于部分患者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者无法长期维持,老年人心功能也不耐受内瘘手术或患者存活期短,因此,具有涤纶环的深静脉留置导管就应运而生.一、血管通路的分类暂时性血管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足背动脉、桡动脉、股静脉;中心静脉插管.半永久性血管通路:带Cuff的中心静脉插管.永久性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
急性肾损伤是住院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危重病患者中发生率更高.研究报道在住院患者中AKI的发病率为5%,而在ICU患者中发病率高达10~30%,其中大部分均为手术后进入ICU的患者.越来越多的肾脏科医师和外科医师开始重视手术相关的AKI,此类AKI的发生不仅与患者的短期预后有关,而且同肾脏预后以及长期生存率密切相关.有报道显示,需肾脏替代治疗的ICU患者中AKI的病死率可高达50~80%,即使
研究背景:丙型肝炎病毒( HCV)是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感染率约为2.7%.据报道,我国的人群感染率为3.2%.但是,目前国内外血透患者中HCV的感染率各家报道不一,最低的是3.3%,最高可达80%.由于HCV具有显著异源性和高度可变性,呈现不同的基因型、亚型、准种和不同毒株.目前认为HCV有6种基因型(1-6),主要的基因亚型有11种(1a-c 2a-c
乙型肝炎病毒由于其传染性、慢性携带性,及其易引起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而成为现在临床研究的重点疾病之一.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因此研究HBV感染机制及其致病的分子机理,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极为迫切.随着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内外应用嗜肝病毒感染相关宿主的动物模型开展了有关乙肝感染机制、机体免疫、抗病毒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