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居住建筑的文化生态学解读——以自然生态因素为研究对象

来源 :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本文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中有关自然生态因素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贵州少数民族居住建筑选址的文化生态学背景以及促进建筑文化整合和导致建筑文化地域性差异的自然生态因素,来解读贵州少数民族居住建筑文化.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产权制度的视角,对旧城更新中遗产保护"生"与"死"的规划设计制度进行了反思与置疑,揭示了我国目前遗产保护规划制度中的众多缺失:从规划设计的方法而言,存在着调研制度、评估制度、设计制度的种种缺失;从其制度变迁而言,其保护范围划定,建设控制制度层面上的漏缺的历史渊源在于孤立的遗产保护模式;从其学科领域而言,单一的建筑学科下僵化的思想是促使保护规划设计制度与现实发展需求的背离的更深层次原因;而从
青海省喇家遗址保留了4000多年前地震、黄河洪水等多重灾难遗迹,是极为罕见的史前灾难遗址.目前已发掘的房2329遗址、墓17及齐家文化祭坛、房15遗址均露天保护亟需建设永久展示建筑.针对遗址现状,尝试采取保护性覆盖的模式保护已发掘遗址,可概括为两类保护模式:一类为仅覆盖遗址部分的保护方式,展示空间不做覆盖处理,适当建设遗址周边围护结构和构筑物;另一类为覆盖整个遗址,建设展示保护厅的保护模式.论文结
古遗址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特别是那些在社会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价值突出的古代城市遗址.在漫长历史变迁中,这些古代城市遗址与相关背景环境之间逐渐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价值整体.在当代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它们却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在人地关系异乎紧张的中国,一方面,我们必须解决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和濒临消失的危机,使那些具有卓越价值的重大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刻不容缓的
榆林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台下有长城沿线上著名的红石峡摩崖石刻、款贡城遗址、易马城遗址等.本文重点阐述了镇北台保护规划中运用整体性保护的规划理念,即文物和其他相关遗址的整体性,文物和背景环境的整体性,文物和所在区域城市规划的整体性,文物和现代生活的整体性,以此有效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在对喀什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就喀什市面临的一些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现象进行概述,提出问题,最后对当地文化保护提出意见.
当今,对于古建筑保护而言,单纯的保护已没有意义了.古建筑需要的远不止是单一的对现状的保存,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展示与利用。对于唐大明宫遗址中的丹风门遗址更是如此.首先,它作为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遗迹,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以作为科学研究的直接资料.其次,作为西安地区富有代表意义的古代城门遗址,它应得以充分的展示,以彰显西安特有的唐风唐韵.最后,作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入口,它担负着一定的实用功能,必须加以妥
古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存在,它是人类对其自身认识的一种肯定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在经济大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矛盾,这是一个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出矛盾的关键,解决了古建筑保护的最根本问题,为更好新地开展古建筑保护工作提供指导思想.
以闯关东现象为背景,分析了东北与华北地区住居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基于两地自然与人文环境上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殖民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东北民居的形态变异与建构方法,并对东北地区住居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研究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的工艺手法和艺术表现,审美及文化意义,从而了解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
本文从建筑空间、能源环境、村落规划等方面分析民居与村落的生态化与地域性问题解决方式,进而探讨陕西关中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策略和新民居设计原则.提出聚集成村、围合成院的集中式宅院居住模式,同时采取新结构形式下更新维护结构的适宜性低技术生态营建策略.在村落规划中尊重农村应有的自然写意的村落风貌,创造基于新文明的新场所建设.在能源利用方面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发掘涝池、水窖对于雨水的收集作用,推广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