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望相助到国家控制--历史时期中国民寨发展的历史轨迹

来源 :中国“一带一路”研究暨西南历史地理学术峰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p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时期中国的寨堡有军寨与民寨之分,民寨指古代百姓为抵御敌人侵袭,以木、土、石、砖等材料环绕修筑而成的封闭性军事防御设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防御性聚落.汉晋以降,每当社会动荡之际,百姓本着守望相助之精神筑寨自卫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并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民寨发轫之初,多为百姓自发以应对动荡之局势.唐宋以后,其对维持基层稳定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王朝逐渐将其作为地方维稳的重要举措.嘉庆白莲教之役,清廷自上而下采取一系列坚壁清野的举措,从而促使民寨完成由民间自发向国家控制的模式转变.
其他文献
元朝改变了宋代对八番顺元地区宽松羁縻的治理模式,推行较为严格的宣慰司、土官制度和与内地一致的镇戍制度。在征服八番顺元地区的过程中,川、滇、湖三省围绕其管辖权问题,展开了一番争执。元廷以军政制度推行和地方稳定为考量,以行省力量投送水平为依据,先将八番顺元地区划归四川行省,后短暂划归三省交替管辖,最后划归湖广行省。元廷对八番顺元地区的治理模式,在由羁縻制向土官土司制转型过程中,推行宣慰司、镇戍制等军政制度时,与该地区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不断磨合,是管辖权出现复杂变动的主要原因。
明清以来云贵高原湖泊由于治理水患,泄水为田,与水争地的围湖行为逐渐发展,水域面积缩小,引起了湖泊鱼类资源的衰退,渔业经济地位下降.至20世纪60、70年代的围湖造田、修建水
历史地理学概念的蜀道是古代秦、蜀两国两地之间的道路,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巴蜀的道路,主要包括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和明清时的连云栈道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青城山旅游资源,增强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圣地的影响力,以原青城山“太平古镇”地理区域及商贸为基础,依托青城山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成熟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
承明太祖朱元璋“非壮丽无以示威仪”的旨意,明蜀王府作了成都六百年的地标.近来笔者在日本找到一套四部《明蜀王文集》,弥补了王府内部建筑介绍的不足,特别是《惠园睿制集》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亦是一个特殊的地域称谓。它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古道因唐宋时期兴起的茶马贸易(当然也包括藏区的羊毛、皮张、药材、矿产等
成都滨河的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城西和城东两大园林区,城西园林有池沼花木之美,城东园林则有登高远眺之胜,这种区别是与城西和城东的地理形势存在紧密联系。成都滨河区域的园林景
陕西省永寿县自西魏大统年间设县以来,治所多有变动迁徙.以往研究对该县历次迁治时间和地点的认识,聚讼纷纭,迄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研究表明,永寿县治前后历经七次迁徙,并
  《徽州文献综录》一共记述了280位徽州王姓人物,通过对王氏人物的籍贯、年代、主要著述等相关信息的统计,我们可以大致复原历史时期徽州王氏文献的相关地理信息。《徽州文
有关清代政府财政问题,前人研究多从具体开支数字入手,较少涉及府州县行政机构变动后对应的调整关系.而历史政区地理研究则多探讨行政层级调整,不多涉及在调整中机构的财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