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交通网络的形成及历史变迁

来源 :中国“一带一路”研究暨西南历史地理学术峰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亦是一个特殊的地域称谓。它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古道因唐宋时期兴起的茶马贸易(当然也包括藏区的羊毛、皮张、药材、矿产等土特产和内地的布匹、锦缎、五金、日用百货等商品互市)而不断发展形成的庞大交通网络。其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唐蕃古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地跨川、滇、青、藏等地,绵延千里,甚至一度向西北与丝绸之路相接、向南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接,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其持续逾千年,至今不衰。茶马古道的三条大道起源都很早,有些路段在先秦时期就初具雏形,有些在唐代已达到相当的规模,而直到二十世纪五十代后它才开始走向衰落。然而其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日貌换新颜,代之而起的是近现代公路、铁路、高速路。本文用QGIS,CartoDB等可视化手段,探讨茶马古道三条大道交通网络的形成及其历史变迁,以揭示这一商贸通道亦即文化交流走廊的历史兴衰。
其他文献
通过文献梳理认为今湖北西南山区在历史时期曾长期被视为苗疆地,曾是中央王朝重点治理的边疆之一,寨堡作为中央王朝尤其是宋至清王朝控制地方的军事手段之一在这一地区曾广泛
作为被忽视的台阁体诗人,明朝巴县(今重庆)人蹇义,政名高而诗名低.遍查明代诗歌总集,皆无收录.但在《全蜀艺文志》中,发掘出蹇义三首诗歌,至今未有学者涉足.结合蹇义经历,详
一般意义而言,中国西南地区以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为政区地理主体,但由于受到自然地貌相似性与早期政区设置的影响,实际上历史西南地区地理地域概念与范围还包括现代陕西南
今散落在黔东北、渝西南一带的大量令狐姓氏,其家谱多称系晚唐令狐滈的后裔,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也较符合是晚唐大动荡中北方望姓大族纷纷南迁边远地区的历史真实,但令狐滈率领
【摘要】: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建置变化频繁,设治局这一新型行政组织被建立起,为正式设县作缓冲,被称作“设县阶梯”。民国时期,全国多地设有设治局,尤其是在边远新开发地区,数量居多。民国30年,沐川设治局成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设治局的发展情况,表现了作为过渡性政治主体对于区域开发与治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国 沐川设治局 背景 区域发展  设治局制度萌芽于清光绪末年,最初置有设治委员
元朝改变了宋代对八番顺元地区宽松羁縻的治理模式,推行较为严格的宣慰司、土官制度和与内地一致的镇戍制度。在征服八番顺元地区的过程中,川、滇、湖三省围绕其管辖权问题,展开了一番争执。元廷以军政制度推行和地方稳定为考量,以行省力量投送水平为依据,先将八番顺元地区划归四川行省,后短暂划归三省交替管辖,最后划归湖广行省。元廷对八番顺元地区的治理模式,在由羁縻制向土官土司制转型过程中,推行宣慰司、镇戍制等军政制度时,与该地区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不断磨合,是管辖权出现复杂变动的主要原因。
明清以来云贵高原湖泊由于治理水患,泄水为田,与水争地的围湖行为逐渐发展,水域面积缩小,引起了湖泊鱼类资源的衰退,渔业经济地位下降.至20世纪60、70年代的围湖造田、修建水
历史地理学概念的蜀道是古代秦、蜀两国两地之间的道路,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巴蜀的道路,主要包括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和明清时的连云栈道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青城山旅游资源,增强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圣地的影响力,以原青城山“太平古镇”地理区域及商贸为基础,依托青城山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成熟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
承明太祖朱元璋“非壮丽无以示威仪”的旨意,明蜀王府作了成都六百年的地标.近来笔者在日本找到一套四部《明蜀王文集》,弥补了王府内部建筑介绍的不足,特别是《惠园睿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