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是人体肌肉组织所需氧气输送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血流流经肌肉组织时,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气,供肌肉组织使用,当肌肉组织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时,可能提示疲劳发生、循环系统疾病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等。研究证实微高压氧对人体肌肉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相关研究较少,尚未定性,其效果还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加以验证。本研究旨在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NearInfraredSpectroscopy)测量在微高压氧舱内不同干预阶段人体肌肉(股四头肌)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探究微高压氧疗法对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效果,为今后我国的微高压氧疗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为推动微高压氧疗法在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以及其他疾病等康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北京体育大学20-30岁、无规律运动史、身体健康且无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心理健康、近两年无重大心理创伤或心理疾病、以及无密闭恐惧症的学科生10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进入微高压氧舱,佩戴吸氧面罩,采用动脉闭塞法,对股四头肌(股外侧肌:髌骨外侧上端10-12cm处肌腹位置)加压至收缩压220-240mm Hg,来阻断静脉的流出和动脉的流入,使阻断区域形成一个接近闭合的静态氧舱,以作为测量区域。将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NearInfraredSpectroscopy)肌氧测试仪调试至准备测试状态,嘱受试者进舱后全程保持静息状态,若有心率加快或其他不适,及时按下座椅上的呼叫按钮,有必要可终止测试。关闭微高压氧舱舱门起,开始单纯静息阶段,10min后进行单纯吸氧、加压吸氧、吸氧卸压、停氧出舱等四个阶段的操作,每个阶段持续时间为10min,压力为1.3ATA,氧浓度为60%;通过NIRS肌氧测试仪对股四头肌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变化进行全程监测并记录,数据采集频率为10.00Hz。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阶段股四头肌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结果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X±SD),显著水平定义为P<0.05。研究结果:1.单纯静息状态阶段至单纯吸氧阶段结束,股四头肌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压吸氧阶段,股四头肌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D 2.38μmol,95%CI-3.94--0.83,P=0.007);吸氧卸压阶段,股四头肌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D1.92μmol,95%CI-3.20--0.64,P=0.008);停氧出舱阶段,股四头肌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D2.61μmol,95%CI-3.90--1.33,P=0.001),其中停氧出舱阶段股四头肌氧合血红蛋白含量最高。2.股四头肌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自静息阶段的2.71±3.29μmol开始不断波动上升,吸氧阶段2.92±4.48μmol、加压吸氧阶段5.10±5.01μmol、吸氧卸压阶段4.62±4.24μmol、停氧出舱阶段达到峰值5.32±3.78μmol。研究结论:微高压氧疗法对人体肌肉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短时间单纯吸氧对人体肌肉中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加压吸氧对人体肌肉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水平有高效的提升作用;从静息状态开始股四头肌氧合血红蛋白含量不断波动上升,于加压吸氧阶段出现第一个峰值,虽然在吸氧卸压阶段出现波动下降,但较为稳定,并于停氧出舱阶段达到最高。单纯吸氧阶段,虽然采取氧浓度为60%的高浓度吸氧,但是由于时间较短,未对股四头肌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产生明显影响。加压吸氧阶段,人体吸入的是将高氧气体(以空气为基础、氧体积分数高于21%的呼吸气体)减小压强的微高压氧(1.3ATA),在有较高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了氧气在人体内的作用效率,使股四头肌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快提高;因此,微高压氧疗法为人体肌肉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提升,尤其是人体出现运动性疲劳、循环系统疾病及其他器质性疾等治疗或恢复,提供了可行的治疗方案。但本研究面向20-30岁非运动员群体,由于不同群体和年龄段人群的肌肉水平及其他身体机能水平的差异较大,需扩大样本范围和样本量,进一步探讨微高压氧疗法的适用范畴、氧疗方案及恢复治疗效果等,为微高压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和参考,希望能为推动国内微高压氧疗法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以及临床疾病康复的发展中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