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与变异

来源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批评"不但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文学理论之一,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文论之一.在近100年的中国旅程中,"新批评"既有辉煌也有黯淡,既有高潮也有低潮.就中国文论界对"新批评"的借鉴而言,既存在着对"新批评"理论话语的移植,也存在着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对其进行的有意无意的误读和变异.要正确理解和借鉴"新批评"理论,梳理"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并分析其成败得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其他文献
对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历史的研究中有一种传统历史观念,就是从文学发展的历史传承性衍生的关于文学普遍价值标准的观念.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成为自觉的文学史与文学价值观念影响于
截至目前,高等书法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三种模式.几十年来,这三种模式下的高等书法教育成就斐然.然而,也应该客观地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高等书法教育的三种模式并
"中国书法价值观",是立足中国文化立场的关于书法的认识或看法."中国书法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战略和身份认同,已经在国家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当下现实中成为新的目标.当代书法评
作为一名跨语际、跨文化的理论家和批评家,刘若愚从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不同视角来研究和阐释中国文学与文论,在其《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中,他在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曾提出的作
少数民族审美文化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既有的零散研究或囿于殖民主义视角,或
混沌美是有序与无序的和谐统一,也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混沌美反对决定论、独断论、因果论与二元论,重视偶然性、对话性、非线性、复杂性.批评家运用混沌理论、复杂性
本文对国内学界就本质主义文艺学的反思论证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第一部分以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为切入点,在对本质主义研究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二部分
在当前的高等书法教育中,篆刻教学、研究的实际困难要比传统书法的教学要困难得多.大部分篆刻课由于缺乏专业师资的原因,使得学生的篆刻热情很难持久下去.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经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的设立,实际上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和条件上,前期的许多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更重要的是本土办学具有人文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师资力
"境"是中国传统词学审美论的重要范畴,它与"味"、"韵"、"趣"、"格"等一起被用来概括词的审美本质所在,标示词的不同审美质性.在中国传统词学史上,"境"是一个出现和成熟得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