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与文学地志学

来源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chuan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历史的研究中有一种传统历史观念,就是从文学发展的历史传承性衍生的关于文学普遍价值标准的观念.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成为自觉的文学史与文学价值观念影响于后代,并经王国维中西汇通的理论研究,把中国古代诗学的理论思维引向逻辑的自觉.这种经典文学观念一直是古代文学和文论研究的主导观念.当代对古典文论的研究也在经典的线性历史发展研究之外,出现了空间化研究的趋势。空间研究在历史学界早已有之,而在文艺思想史研究中则还属于一种与传统不同的探索性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文论中空间研究的一种思路被称为“文学地图”、“文学地理学”或“有体温的地理学”;从地理空间研究开始,进一步深化到到文学地志学研究,即回到历史空间现场以重构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根据。
其他文献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近三十年的发展速度很快,却因发展思路不开阔和文化内涵缺失导致出现六大问题.书法学的二级学科定位引发一系列问题,学科之忧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高等书法教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书法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形成合力,成为书法教育发展中值得关注与
作为20世纪戏剧研究(theatre studies)的基本工具,符号学的发展颇成气候.到了八十年代,其缺陷也露出端倪,症结在于文本中心思维的残余.因为意义的附加,符号学容易陷入先人为
康德是真正的美学教父,鲍姆嘉登只给美学起了个乳名,想象力在康德美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优美中,想象力和知性处于和谐运动状态;而在崇高中,想象力和知性发生冲突,
中国百年文学理论在其展开过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脉络的断裂.这两次断裂都由与族体与国体命运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事件引发,这表明中国文论界群体性的政治依附心态,这是一种群
人类主要通过叙事来传递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故事的讲述方式又会受到感知媒介与途径的影响.视觉固然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听觉情有独钟,"听"在汉语中
书法被纳入当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规划之中,并在艺术学科中占有一定分量,它有其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但在现实教育中,却存在相关问题.技法的淬炼是任何艺术门类的不二法
"书法标准"的讨论是在中国书法乱象亟待治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对中国书法文化生态环境做历时性考察是书法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基础.在中国书法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上,《中国书
本文着重介绍英国十八世纪小说的视觉性和与视觉艺术的关联.从人物肖像和景物描写两方面,说明作者与史诗等传统体裁中的观看模式、同时代绘画中对于人物面容的刻划的互文关系
本文想要讨论的是图像艺术中那些具有能指价值的非模仿性元素.这些元素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不同于传统符号学研究视域下图像-符号的指意模式:根据索绪尔,它们通过一种任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