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派中医传承创新名馆建设之路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nnnnn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上海市中医文献馆10年来在海派中医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系统回顾总结,以启示今后的发展方向.方法:文献回顾与分类梳理总结.结果:文献馆近10年来聚焦梳理海派中医历史脉络与发展轨迹、弘扬兼容开放创新的海派中医精神特质、研究历代与当代海派名医学术思想、拓展海派中医特色技术诊疗阵地、培育海派中医传承研究人才、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等六方面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海派中医研究已经成为引领文献馆不断前行的力量和源泉.
其他文献
新安医学作为富有影响力的地域性、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作者密切跟踪新安医学文献、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研究进展,分明清时期对新安医学的关注、20世纪文献整理奠定基础、21世纪医教研全面推进三个界线分明的阶段,对新安医学研究的历程作了简要回顾.
旴江医学是中国著名地方流派之一,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对海外影响首屈一指的中医流派.自明初开始,中日两国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此环境下,日本医家来华学习频繁,带走了当时印刷业较发达的旴江地区医籍,使其在日本得以广泛传播和翻刻;旴江医学传人东渡,也促使了旴江医学在日本深深扎根.历代旴江医家诸如陈自明、危亦林、杜本、龚廷贤、李梃、喻昌等,在日本具有重大影响,其中明代龚廷贤影响最大
吴门医派是一种地域性医学流派,其影响却辐射至整个中医界.深入对吴门医派的研究将有助于吴门医派医学内涵和思想的继承发扬.本文从吴门医派的外部特征、吴门医派的学术特色、创新的学术思想体系、代代相传的医家群体及传世著作丰富多彩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吴门医派的特点.
福建医学自唐宋以后发展迅速,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密切关系.闽医学派的形成发展明显受南宋朱子理学的推动,在从业医生数量和医学理论整理升华方面均有提升.理学弟子知医、习医普遍,许多医生亦儒亦医.自宋以后,闽医学形成了伤寒学整理研究、温病临床与研究、药物学整理研究、方书编撰流派、临床各科(内、外、妇、儿、骨伤、针灸、痔疮)等流派,体现闽医学派的学术特点和地域特色.
目的:讨论海派中医研究的意义、形成、特征.方法:文献研究梳理.结果:认为海派中医研究可以使"海派中医"的学术思想、特色技术、文化特质得到推广和弘扬,凝聚中医药界的学术资源与力量;开埠前海派中医深具当时江南医学的特色,开埠后,各地医学医派的代表人物云集上海,对海派中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海派中医具有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立足临床、德艺双馨、交通贯通、中西论证、奋起抗争的特征.结论:海派中医的研究对于中
源于近代中医大家章次公、当代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为学术宗师的"章朱学派",具有"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学术主张;推究病因,穷其本源的辨治思路;选药精当、直达病所的用药特色等学术特点,对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当进行深入研究.
辽宁地区是满清的发祥地,而清代是辽宁地区中医药发展的高峰期.一方面,蒙古族、汉族和满族的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另一方面,一些名家博闻强识,行医四方,并在此基础上著书立说,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结合收集到的各种史料信息,本文对年希尧、墨尔根·绰尔济、王寅生、景仰山、孙冯翼、李荣、赵福荫、胡万魁和徐延祚等九位代表性的医家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希望能为辽宁地区中医药文化遗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孟河四家医集》中肝系疾病的相关记载,以孟河四大家为例,针对其肝系疾病命名的特点加以论述思考,以期加深对传统中医古籍文献中肝系病证方药规律的研究及理解,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医学及临床.
齐鲁针灸流派是齐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核心是齐鲁医家,通过整理、挖掘历代齐鲁医家针灸医籍、文献,简述其针灸学术贡献及山东地区针灸发展概况,以期为地域性针灸流派的研究提供借鉴.结果表明齐鲁针灸经过了先秦至今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涌现了诸多医家医著.挖掘整理齐鲁医家针灸医籍、文献及针灸学术思想,有助于齐鲁针灸流派的跨越式发展.
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由周岱翰教授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创立,是岭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其学术内涵主要有吸收发扬黄河和长江流域优秀学术流派的学术成果,奠定了中医肿瘤学的辨证论治规范,在肿瘤领域发扬温病学说,倡导"带瘤生存",开创《中医肿瘤食疗学》,率先开展中医肿瘤本科教育,构建和充实中医肿瘤学术体系,推动了"中西汇通"学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