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医学各家流派形成与发展浅析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hy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医学自唐宋以后发展迅速,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密切关系.闽医学派的形成发展明显受南宋朱子理学的推动,在从业医生数量和医学理论整理升华方面均有提升.理学弟子知医、习医普遍,许多医生亦儒亦医.自宋以后,闽医学形成了伤寒学整理研究、温病临床与研究、药物学整理研究、方书编撰流派、临床各科(内、外、妇、儿、骨伤、针灸、痔疮)等流派,体现闽医学派的学术特点和地域特色.
其他文献
论述了历史上对丹参功效认识的演变,明确了"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之说的文献出处,并把四物汤的功效与丹参进行对比,认为虽然丹参与四物汤功效有相似之处,但丹参重在清心而泄血分之热,四物汤重在调肝养肝,养血活血.现代的药理研究也印证了该结论.
梳理本草文献发现,断血流药用以"草血竭"之名始载于南宋《履巉岩本草》,功效及用法记载明确;断血流的来源植物普遍认为是荫风轮Clinopodium polycephalum(Vaniot)C.Y.Wu et Hsuan与风轮菜C.chinensis(Benth.)O.Kuntze两个独立的种,也有学者认为荫风轮与风轮菜为同一种植物.笔者则认为荫风轮为断血流的主流来源,与风轮菜可能是原种与变种的关系.
按摩灸首见于明初的《寿域神方》,书中艾条的操作方法明显具有艾灸和按摩手法治疗的特点,其后的雷火针、太乙神针也具有两者的特点.借助各种灸具方便了艾灸的操作,还实现了按摩治疗.具体按摩灸的手法已经包括推灸、压灸、足底按摩灸、痧灸等方法,已获专利10项,丰富了灸法和按摩的内容.从按摩灸的起源、分类、器械、作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论述了按摩灸的.
基于运气学说对中运、司天、在泉与气候变化的相关认识,利用距平反映南京地区2003-2014年气候变化特征,探讨其与运气推演的"中运""司天"、"在泉"时段的符合情况.得出上述三时段的符合率为:中运(符合41.67%,基本符合16.67%,不符合41.67%)、司天(符合58.33%,不符合41.67%)以及在泉(符合50%,基本符合16.67%,不符合33.33%).说明运气学说在南京地区有一定的
马培之(1820-1905),名文植,晚年号退里,江苏武进孟河镇人。回顾了马培之的生平事迹,总结了马培之有关脾胃的学术思想特点,及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诸多应用.
《脾胃论》为中医脾胃内伤学说的重要著作,李东垣以此创立脾胃学说,其以脾胃为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脾胃论》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对李氏调理脾胃的思想进行总结与归纳,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谢利恒(1880-1950)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正值西风东渐,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交争之际,中医学术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几度濒临被废止的困境.在这样一个历史潮流中,谢利恒自觉地肩负起维护和振兴中医的历史使命,他殚精竭虑,奔走呼号,以其超人的毅力与智慧,非凡的组织才干,渊博的文化素养,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许多富有远见的开创性的贡献:如创办中医学校,培育中医人才;组
新安医学作为富有影响力的地域性、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作者密切跟踪新安医学文献、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研究进展,分明清时期对新安医学的关注、20世纪文献整理奠定基础、21世纪医教研全面推进三个界线分明的阶段,对新安医学研究的历程作了简要回顾.
旴江医学是中国著名地方流派之一,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对海外影响首屈一指的中医流派.自明初开始,中日两国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此环境下,日本医家来华学习频繁,带走了当时印刷业较发达的旴江地区医籍,使其在日本得以广泛传播和翻刻;旴江医学传人东渡,也促使了旴江医学在日本深深扎根.历代旴江医家诸如陈自明、危亦林、杜本、龚廷贤、李梃、喻昌等,在日本具有重大影响,其中明代龚廷贤影响最大
吴门医派是一种地域性医学流派,其影响却辐射至整个中医界.深入对吴门医派的研究将有助于吴门医派医学内涵和思想的继承发扬.本文从吴门医派的外部特征、吴门医派的学术特色、创新的学术思想体系、代代相传的医家群体及传世著作丰富多彩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吴门医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