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思考

来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源基地实验学校年会(第十五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w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与能动性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彰显了浓厚的人文互动情怀和师生对等的交互关系,这对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一方面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原则,提高课堂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潜能,正确定位师生主客体角色,进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经常会以与描绘对象的像与不像作为一个评判标准,但是以人文素养提升为目标的美术教学,应该脱离这个标准,建立以“审美”为核心的判断标准.在教学中,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审美的方法与特点,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保持对绘画的热情,并能够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参与到美的创造之中.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画家进行形象思维,并把这种思维转化为物质形式的手段,就它的本身存在而言,并不具有艺术形式意义,只有当它们被按照美的规律以某种特有的组合塑造成艺术形象,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才能构成艺术形式.作为一个画家应当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提炼以致加工改造,扬长避短,选取自己擅长的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去反映生活,从而使心灵得以感性的显现,作品中任何表现手段的变化、夸张都在强烈地体现着画家的
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艺术修养的培养和提高,然而在今天的高中应试美术教育中,艺术修养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基础训练应该包含了艺术修养上的要求,如果做到技术训练同艺术规律相结合,则能够实现综合提高.如果在训练中,关注观察方法、造型规律,尊重教学实践的规律,则在技术训练环节就能形成良好的效应.另外,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也是融合艺术修养与应试美术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绘画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老师讲解,然后学生按照程序进行学习,但是这种学习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引导学生按照学习过程、内容去读画,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从而形成主动分析对象、形成主观认知的能力.
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立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转变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是美术及其他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直接目标.中小学各段都有美术教学,且总体上都服务于美育或审美素养的发展,但各段在具体目标、内容及方法上会有所侧重.在中学阶段,美术教学是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可以从审美认知、审美欣赏、审美表现三个基
作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历经了三十多年的艰辛发展历程.在该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发展四部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和相关课程、课题等.课程的重点在于综合研究形态的造型及成型规律,强调建立在形态、材料、结构、成型工艺基础之上的“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而综合性和案例性的研究是其主要特点.本课程的建设不仅为本院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核心素养”教育观,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美术鉴赏为根基,积累美术学科知识,培养赏析能力;以文艺熏陶为营养,升华情感、滋润心田;以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锻炼综合能力;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专业发展助力,切实提升高考美术生的艺术素养,使美术教育的价值最终得以完整体现,让学生成长得更美丽.
以绘画基础课程和美术手工制作课程为例,通过对初中美术教育阶段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美术学习习惯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高一新生教学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四勤习惯——“勤动眼、勤动脑、勤动嘴、勤动手”的养成;三大意识——“整体意识”“辨别意识”“贯穿意识”的建立以及两条规范——“日常行为规范、绘画程序规范”的坚持,促进了新学生们的习惯养成,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复燃天性,以求快乐,充实智性,以求完美,如果能以“关注生命”为核心进行课堂建设,那将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新动力.在传统与现代艺术品中找到新能量,在“实验型”课堂建设中得到新动力,在美学思辨中看到新亮点.设法通过课堂传递美学思想和美术理想,让自己成为心灵的使者,重塑艺术智性,用文化选择和专业素养来影响更多带着理想的学生,在新思维、新构想、新探索中建构“文创”多元融合的新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