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字号商标纠纷及其理处

来源 :庆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80周年--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指出字号同业为了防止和杜绝各种假冒牌号行为,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这几种措施,从事前防范,到经营规范,到事后惩处,立此存照,经营者依靠自身的力量、同业的约束和官府的权威,在应对字号商标的假冒方面,作了种种努力。从实践来看,字号同业和官府的通力合作,对于打击假冒,杜绝冒牌,净化经营环境,是起了相当作用的。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假冒伪劣殊少风险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个颇负盛名的字号,可能在创出品牌的前期投入和维护品牌、打击冒牌的后续投入的成本均相当高。从假冒商标字号的理处来看,官府裁断缺乏基本准则,全社会商标意识淡薄,保护商标不力。一部《大清律》,并没有对字号商标假冒作出任何规定。官府受理票控,只是凭成案和经验,凭籍商业同行的公议或建议,对案情作出判决。这种状况,直到清政府颁布《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后才有所改观,全社会商标意识也更加明确,对于是否是冒牌,认定也较为慎重,侵害商标的认定和打击冒牌的措施才进入了新阶段。
其他文献
用志工作伴随着修志,历时30年.30年的发展,用志工作获得丰硕成果,稳定修志机构和队伍,建立数据库、网站、方志馆,为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社会提供地情资料服务.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我们的发展目标.适应了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适应政府职能的需要.公共服务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政府的公共职能,更是地方志发展的未来.
河北省已经出版31部市、县(区)志。基本上所有志书都注意记述和反映改革开放的内容,而对文化事业改革的撰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志书文化部类的记述改革内容方面还存在文化事业改革内容缺项、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没有记述等问题,需要引起方志界同仁的注意。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心提速文化体制改革,以实现文化复兴、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走向世界为目标。以此为契机,笔者梳理了梁氏家族的百年探索历程,他们在政治、社会、文化领域坚忍不拔、卓有成效的上下求索,为后来者树立了高远的精神标杆。本文从梁氏家族三代才人营造的文化景观,总结梁氏家族的精神遗产——中国灵魂、世界胸怀,分析其有益于方志界发展创新的重要启示,即史识决定格局、管理决定境界、知行提升水准,以及责任
鸦片战争以后,因为服饰与西方各国的悬殊,清朝的外交官在外交活动中,遇到了种种困难。本文试图从清末外交官的服饰及问题、外交服饰的不可更易和外交服饰的实际情况及其变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本文以笔者对英国国家档案馆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工作、英国档案馆网络发展现状与趋势的长期跟踪调研为基础,使用新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系统介绍英国国家档案馆学术研究服务,即围绕学术研究的需求,提供的一系列档案馆利用服务项目(相关信息、产品与服务)。其基本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研究者共同起点;第二、学术研究起点之一:访问国家档案馆网站;第三、学术研究起点之二:走进国家档案馆;第四、几个学术研究服
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与社会价值两个层次,研究和探索档案仿真复制品与原件的价值区别,证明在不同的时期两者均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特别是当档案原件消失之后,其复制件价值就凸显重要,有些甚至能代替原件的存在。这是其一。其次,笔者认为,档案仿真复制利于档案的保护与利用,它是档案对外开放利用的延伸与展拓。档案仿真复制,在档案馆对外开放、开发和利用中越来越起着重要作用。时下,许多有条件的档案馆纷纷
现存有在藏期间奏犊8卷,是我们研究这段历史和研究文硕这个人物不可获缺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根据这些材料,对文硕在第一次抗英斗争中力主保卫祖国领土、抵抗英帝国主义,与清中央政府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中越交往历史,渊远流长,史不绝书.到了清代,中越交往更加频繁,关系更加密切.本文从清代档案及史料记载中,撷录了中越两国友好往来的史实,并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1、清代中越之间政治关系.2、清代中越之间经贸往来。3、清代中越之间的技术交流。4、清代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5、至于两国人民在海上救难、灾荒瘟疫互相救援。
本文分析可见清廷上谕中“量中华之物力”,就其本意而言,并非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出卖国家与民族利益,而是在确保其政治统治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代价,尽可能少的“中华之物力”,去“结与国之欢心”。就总体对外态度或本质而言,清政府的确是为了“结与国之欢心”,而出卖了国家和民族的巨大利益,对于清廷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上述理解,并不影响学界有关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中国警察制度研究是我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成果颇丰;但其中关于清末警察机构属于近代国家机构的相关论断,难称信漱。笔者在探研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馆藏巡警部、民政部、步军统领衙门和筹备立宪等专题档案,从清末警察机构的创办动因、组织职能、警察来源与专业教育、办警经费和法制环境五个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尝试对其性质和影响进行新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