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档案馆学术研究服务的借鉴与思考

来源 :庆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80周年--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ai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笔者对英国国家档案馆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工作、英国档案馆网络发展现状与趋势的长期跟踪调研为基础,使用新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系统介绍英国国家档案馆学术研究服务,即围绕学术研究的需求,提供的一系列档案馆利用服务项目(相关信息、产品与服务)。其基本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研究者共同起点;第二、学术研究起点之一:访问国家档案馆网站;第三、学术研究起点之二:走进国家档案馆;第四、几个学术研究服务项目;第五、其他有用信息与联系机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服务项目集成起来,可以全过程、全方位地为学术研究服务;但不能认为这些服务项目只向学术研究者提供专门的、独享的服务。实际上,这些服务项目中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在为其他研究者服务,为一切需要的公众服务。
其他文献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地方志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正确处理好规划内和规划外志书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地方综合年鉴和专业年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编纂新志和校点旧志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修志和用志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修志和人才培养的关系。
河南省史志事业客观上已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新的阶段将面临着新的抉择,这就要求史志工作者必须认真总结修志工作的历史经验,立足当前史志事业现状,谋划史志事业的持续发展,确立起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做到未雨绸缪,运筹帷幌,把握大势,适时而动,提前谋划,提前布局,提前着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省史志事业。切实增强史志工作服务发展、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深度,全面提升河南所处优势和领先地位,把河南史志工作推
地方志工作者在编纂志书和年鉴时,应正确处理志鉴“官书”和“民书”的关系、志鉴反映的主流和非主流的关系以及志鉴规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志鉴编纂质量。
从当前的文化建设热潮和社会文化需求等方面来考量,地方志工作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各级地方志办公室在保质保量完成志书和年鉴编纂任务的前提下,还需要在学科建设、提升素质、扩大影响和读志用志上下大工夫、化大力气,全方位地努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的新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千年等一回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记述改革开放是中国方志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使命,全面记述改革开放是修志人员可遇不可求的一大幸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法系统记述改革开放是是对修志智慧的一大考验,理性审视二轮《河南省志》因自身局限性而存在若干明显不足。
本文着重从强化地方志工作行政行为的视角探讨地方志事业发展创新问题。作者认为,地方志机构要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变化,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在体制机制上有新转变。
用志工作伴随着修志,历时30年.30年的发展,用志工作获得丰硕成果,稳定修志机构和队伍,建立数据库、网站、方志馆,为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社会提供地情资料服务.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我们的发展目标.适应了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适应政府职能的需要.公共服务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政府的公共职能,更是地方志发展的未来.
河北省已经出版31部市、县(区)志。基本上所有志书都注意记述和反映改革开放的内容,而对文化事业改革的撰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志书文化部类的记述改革内容方面还存在文化事业改革内容缺项、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没有记述等问题,需要引起方志界同仁的注意。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心提速文化体制改革,以实现文化复兴、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走向世界为目标。以此为契机,笔者梳理了梁氏家族的百年探索历程,他们在政治、社会、文化领域坚忍不拔、卓有成效的上下求索,为后来者树立了高远的精神标杆。本文从梁氏家族三代才人营造的文化景观,总结梁氏家族的精神遗产——中国灵魂、世界胸怀,分析其有益于方志界发展创新的重要启示,即史识决定格局、管理决定境界、知行提升水准,以及责任
鸦片战争以后,因为服饰与西方各国的悬殊,清朝的外交官在外交活动中,遇到了种种困难。本文试图从清末外交官的服饰及问题、外交服饰的不可更易和外交服饰的实际情况及其变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