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调队2003~2008 年六年的农村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对辽宁省农业劳动 力“老龄化”程度、速度进行了测定,并就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 分析,分析表明:首先,辽宁省的农业劳动力已表现出“老龄化”现象,而且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还将 进一步加剧;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正改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结构,主要加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 动力中40-50 岁劳动力的比重,使农业劳动力年龄趋于老化,对50 岁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虽然也有影响, 但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中国独具特色的劳动力非家庭转移,使农村劳动力年轻时出外打工,而年龄大了又返回 农村,重新加入到农业生产的行列,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老龄化”现象。减缓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 改变现行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式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农村市场主体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 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农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制度创新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 盾。本文以重庆为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的现状和作用机制,并就进一步发 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畜牧业生产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是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本文阐述了上海市集约化畜 禽养殖的环境影响和污染的现状,从居民角度分析畜禽养殖的外部性问题。通过理论演绎,从经济学角度证明了 外部性发生的必然性。进而提出应该着力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环保型畜牧业。
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动因包括资源稀缺、利益诱导、经济激励以及人们偏好和其他因素的 变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遵循制度变迁的一般路径,变迁过程由政府第一行动集团为主导,以农户第二行动集 团为主体,通过确权到户和规范流转等重要环节,共同实现改革与变迁目标。深化林权改革的主要路径是要构建 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林权改革的配套政策、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本文就劳动生产率与我国茶叶出口关系进行国际比较,以探讨我国茶叶出口优势削弱的根本原因。 具体通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工业化进程加快以来,世界茶叶生产前十国与出口概况的比较分析和茶叶劳动生 产率与茶叶出口关系的相关回归分析,发现世界茶叶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世界茶叶出口的不断增长,我 国茶叶劳动生产率是世界前十国最低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茶叶劳动生产率与出口关系是世界前十国最显著 的国家。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目前我国不同的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程度,采 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评价粮食财政补贴政策对粮食安全的效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粮食财 政补贴政策是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提高粮食自给率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但促进的作用有限。我国目前 实施的粮食直补政策很难有效促进粮食增产、粮食自给率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生产性专项补贴政策的总体 效果优于综合性
保障粮食大省粮食产出稳定增长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本文首先基于 1950—2006 年湖南粮食产出统计数据,运用指数平滑法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方法证实了粮食大省粮食 产出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 且其产出的时间序列波动呈逐年增大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实现粮食大省粮食产 出的稳定增长是有条件的;文章在系统分析粮食大省粮食产出稳定增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是在既定约束条件限制下,运用工具条件从已知条件和假设条件出发求解由 非均等状态转变为均等状态的制度解;其主要措施是:政府供给制度“退城入乡”,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为主; 私人供给制度和第三部门供给制度“退乡入城”,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为主;创新政府服务规则,建立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和受益人三方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机制,实行固定出资和弹性出资相结合的成本分摊机制,避 免“平均化
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林业和农村生态设施4 个 方面尝试构建宁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1999~2008 年有关统计数据对宁 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合宁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分析宁夏农业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利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宁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进行预测,最后提出加 快宁
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嵌入的基本约束包括正式制度的约束—小农经济和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村社文 化,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主要由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治理结构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等构成,农村合作组织的 制度演进呈现农村经济合作联社—农民协会—专业合作— 股份合作四个阶段,传统制度阴影、现有制度缺陷以 及制度变迁成本较高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障碍,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的主要措施有:加大对农村 合作组织的制度
在许多非营利组织利用参与式方法开展工作的现实背景下,以一个有近15 年历史的非营利组织— —四川农村发展组织的反贫困实践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其参与式工作方法绩效的主要因素。结论显 示:项目受益群体的参与度、项目的类型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是参与式工作方法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资其他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借鉴的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