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发展成果,共同协调发展

来源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j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城镇被确定不同的等级、规模结构和职能分工,区域中各城镇的发展存在天然和人为的不平衡性、不均匀性。通过实例分析城镇体系规划在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说明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镇体系中各城镇,特别是为重点城镇发展付出牺牲的城镇发展要求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分享整个区域的发展成果是城镇体系中各城镇共同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平衡区域内各城镇的利益分配和全城镇体系总体发展成果的共享,提高各城镇参与、实施城镇体系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科学性、法律约束力、行政约束力,是有效实施城镇体系规划的保证。
其他文献
城市是当今人类最主要的聚居地,工业革命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世界各地出现了众多实践。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国情,生态城市的建设道路也必然具有自身的特色。文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用地发展模式选择为例,借鉴世界生态城市的经验,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绿色交通体系支撑的紧凑城市发展模式。
土地紧缩政策下,中心区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相对繁荣的基础上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各项职能运作效率,并有效促进中心区的机能更新,在这样的主题下来思考发展的挑战与其中的机遇。庞大的交通压力、低下的运作效率、失衡的用地结构、单一的空间形态是城市中心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交通问题内外兼修、功能布局紧凑有度、空间使用纵向发展等策略,以期解决中心区现有矛盾,促进和谐发展。
以观澜为例,对深圳特区外土地利用的现状模式、成因和转型的必然性作了研究,然后对如何转型和转型后的空间结构作了简要的说明,希望通过本研究,充分认识深圳当前土地利用模式转型的迫切性。
本文分析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制度转型如何影响中国城市的空间扩张过程,并基于 1998、2002、2004 和2006 年中国地级市建成区数据对Muth-Mill 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人口城市化、交通改善、服务业发展是中国城市空间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分年度的回归表明,近年工业化对城市空间规模的影响不显著;受国家对土地空间规制的影响,城市对农村的相对效用未能影响城市空间的变
优化城市结构,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国许多城市正在编制并实施城市结构调整规划。然而有关城市结构调整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存在不少需要认知的问题。本文以天津为例,对城市结构调整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提出了在城市结构中调整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以及有待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本文从哲学的认识论入手,提出了“形态梯度”概念及其认知规律,以此为基点分析了城市形态梯度的不同类型,并结合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实际情况,一一进行分析辩证,指出了我国近二十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些错误理念和做法,提出了今后以“和谐规划”为理念核心的探索和创新方向。
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文化的力量正取代单纯的物质生产和技术进步而日益占据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并成为组织城市空间的一种手段。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的理论,通过对上海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过程的观察,并对上海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上海的城市空间与全球趋势一致,日益被文化生产的形象塑造、空间再现与地方营销所左右,由传统上注重遗产静态保护、城市大规模更新、建设大型旗舰文化设施,转向文化和
本文分析了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影响下的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基本特征,指出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即住区户外空间环境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多个“两难结构”,试图为中国正在进行的住区环境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战略规划是城市快速发展的产物,自然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我国东、中部城市相继完成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以后,专家学者就其的编制内容、编制程序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我国规划体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就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特别是编制模式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做一点探讨。
宜居,是城市最基本的存在和发展前提。宜居城市是一个动态、综合的概念,宜居城市除了具有物质性构成之外,更有人文性、社会性构成,宜居城市最终要落实到以人为本的建设主题上,实现“康居”、“安居”、“易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