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型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来源 :第五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ng0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客观评价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构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文献法探究CIPP模型的内涵、与课程思政教学的适用性,梳理职业教育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特征。以CIPP模型为框架,初步拟定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共52个指标的高职护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17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函询结果显示专家积极系数为100%,有10名(58.8%)专家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专家权威系数平均为0.81。第2轮函询后,49个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4.84,48个指标满分频率超过50%。各指标变异系数均<0.25。课程背景是权重最低(11.025%)、但重要性均分最高(均>4.88分)的一级指标,课程实施是权重最高的一级指标(40.578%)。经过2轮专家函询,最终形成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课程背景、课程投入、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12个二级指标(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师资素养、课程资源、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学习行为、学习效果、整体效果)和36个三级指标。结论课程思政研究的意义得到了专家的广泛肯定,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构建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可作为客观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工具。
其他文献
深入剖析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健康照护项目概况、竞赛内容、竞赛实施过程及评价方法。提出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实践范畴、将标准化病人引入教学、借鉴C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拓展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将大赛成果转化应用于护理专业教学等对策,为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以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课程、师资、教学平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专业教育为基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整合院内院外资源,调整课程设置体系,建立激励机制等策略,通过教学模式改革,破解制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难题,以期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为了培养优秀的养老护理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文章首先阐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然后从学生选拔、语言学习、“双元”培养三个方面论述了护理专业中德合作“双元制”培养模式实践。
目的 探讨服务性学习在高职老年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高职护理专业4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组采用服务性学习模式,比较两组学生Kogan老年人态度量表(KAOP)得分、考试成绩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得分。结果 研究组KAOP量表得分、考试成绩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调查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调查表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培养更多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专业的照护服务,需进一步加强老年护理课程教学、实践及就业引导。
将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8级护理专业学生10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人。对照组实施常规“2+1”培养模式,实验组实施产学结合“1+1+1”培养模式。实施前后使用职业认同感量表对两组进行调查,探讨产学结合“1+1+1”培养模式对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为提高高职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提供参考。
探讨开放性作业在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实践表明,开放式作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的效果。
为构建高效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发挥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育人作用,教学团队精心设计并实施立方体式课程思政,取得一定效果。现介绍立方体式课程思政的框架设计及应用效果,以期为护理专业其他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护理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后要有较强的人文关怀才能胜任护理工作,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基于此,简单阐述课程思政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分析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出现的问题,并围绕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提出了几点策略。
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培养方式较为单一,且偏重理论知识,已不能适应当下医疗行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就业率、岗位适应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也能促进学校和医院形成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