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烧结BaCoZnFeO铁氧体高频性能

来源 :第12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one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柠檬酸盐法制备平面六角铁氧体Ba<,3>Co<,2-x>Zn<,x>Fe<,24>O<,41>,并对材料的低温烧结特性和高频电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n离子取代Co离子对Ba<,3>Co<,2-x>Zn<,x>Fe<,24>O<,41>成相温度、饱和磁化强度及居里温度均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加入少量助烧剂,Ba<,3>Co<,2-x>Zn<,x>Fe<,24>O<,41>平面六角铁氧体可以在900℃以下实现低温烧结,获得高密度细晶陶瓷,晶粒尺寸1.5μm~2.5μm.低温烧结的μm铁氧体陶瓷的初始磁导率μ<,i>可以达到10左右,截止频率大于1.1GHz,电阻率ρ≥10<9>Ω·cm,比温度系数α<,rel>≤10×10<-6>/℃.其优良的高频性能和低烧特性是制备甚高频(300MHz~800MHz)叠片式电感器的最佳材料.
其他文献
将微米级SiN陶瓷粉体引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物乳液中,制备了聚合物包覆的陶瓷粉体.利用热重分析(TG)分析了聚合物的含量在3﹪~13﹪之间,随单体的加入量的增多而增多.粒度分析表明陶瓷粉体的精度稍微增大,光电子能谱分析了聚合物在粉体表面的包覆情况.粉体表面聚合的目的是提高分散性,并且增加其与有机载体的相容性.
以硫酸铝铵和碳酸氢铵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α-AlO纳米粉体.研究了反应物不同的混合方式对先驱颗粒及最终粉体尺寸和形貌的影响;考察了pH值、超声辐射对粉体粒径、形貌和团聚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先缓慢滴加,后雾化喷入的混合方式,由于具有爆发性形核条件以及能使反应微区的不均匀性得到改善,有利于获得尺寸均一、颗粒细小、高度分散的前驱沉淀物,最终得到分散性良好,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10nm的α-A
本研究利用机械合金化(MA:Mechanical Alloying)和无压烧结相结合的工艺制备TiSiC陶瓷.实验表明,Ti+Si+C的混合粉末经长时间的MA处理后,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从非晶状态转变为TiSiC结晶相,MA粉末压粉体在0.1Mpa气压的Ar气中能烧结致密,于1 500℃左右获得的相对密度大于98﹪,TiSiC含量接近80﹪的TiSiC基陶瓷(含TiC第2相).无压烧结TiSiC基陶瓷
用金属蒸汽真空弧(MEVVA)源离子注入机对烧结氮化硅、氧化铝及氧化锆陶瓷分别注入5×10~1×10ions/cm钛离子.用纳米压痕法对陶瓷注入层的力学性能测定表明,不同结构陶瓷注入钛离子后纳米硬度和杨氏模量随注入剂量的变化所受影响不同:氧化铝和氧化锆陶瓷在注入离子剂量较小时,纳米硬度随注入剂量增大而增大,但当注入钛离子剂量较大时,纳米硬度随注入剂量减小;氮化硅陶瓷纳米硬度和杨氏模量随钛离子注入剂
对氟硅云母玻璃陶瓷而言,原始玻璃中氟含量越高,则热处理后晶体的含量越高,抗弯强度越大.当氟含量为17.1mol﹪时,抗弯强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氟含量为11.4mol﹪和14.2mol﹪时,当热处理温度为1000℃及以上时,抗弯强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950℃保温时,由于晶粒周围存在着压应力,使得抗弯强度高于在1000℃处理后的值.
采用烧结法制备了氟硅云母玻璃陶瓷.在780℃以下烧结时,烧结机制为典型的无定性相粘性流动机制;在780℃以上温度烧结时,烧结体内存在着粘性流动和晶体生长两种现象.烧结体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热膨胀系数为9.2×10C,弹性模量为54.1±1.1Gpa,抗弯强度为122.1±1.Gpa,抗弯强度为122.1±10.7Mpa,显微硬度为4.20±0.29Gpa,断裂韧性为0.95±0.05Mp
Ti-O膜或TiO膜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很好的生物陶瓷材料.本文提出了合成该类陶瓷材料的1种新方法即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氧化法.并对离子轰击现象以及工艺参数对钛氧化层结构的影响做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氧化膜厚度与氧分压、温度和时间呈明显对应关系.特别是,在空心阴极辉光放电条件下,离子轰击加强氧的离化、促进渗氧、有助于低价态氧化物的形成.
以天然高岭土为原料,碳黑(C)为还原剂,在氮气气氛下,于1 300℃~1 550℃下通过碳热还原氮化反应合成单相β-Sialon粉体.借助XRD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保温时间、N流动速率及C用量对粉体合成及其固溶度(Z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保温时间相比,该反应对反应温度更加敏感,在1 450℃保温6h后反应完全,过高的反应温度导致SiC相的形成.稍微过量的C用量促进反应的进行,但过量的C用量将导致
高温金相显微镜测量了SiC颗粒增强Al-Li合金复合材料分别在常温、100℃,200℃,300℃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不同温度下材料拉伸破坏的断口形貌.利用脉冲激光对这种材料进行了热冲击实验,发现颗粒破碎是裂纹扩展的主要形式;测量了其热-力耦合破坏的损伤阈值和断裂阈值.并对这种材料的高温性能与热冲击性能进行了比较.
通过控制湿化学法制备粉体的工艺过程,用原位选择还原法制备了不同金属含量的Co/AlO基复合粉体,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Co/AlO基复合块体材料.采用此过程,比较好的控制了最终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首先Co(NO).6HO溶解到无水乙醇中并与AlO粉体混合;混合粉体在空气中煅烧,煅烧温度通过TG-DTA热分析确定;煅烧后的粉体在H气氛下还原,得到纳米Co/AlO复合粉体;最后,在Ar气氛保护下,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