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南地区雷暴时空变化特征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o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暴是发生在大气中伴随有狂风、暴雨、冰雹和雷电等激烈的天气现象,雷电是其中最强烈的一种.雷电所带来的瞬时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会在瞬间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高科技逐步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豫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了南阳、驻马店、信阳等县市地区,该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易有强对流天气产生,属于河南省雷暴的高发地区,对豫西南地区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开展研究,有益于掌握当地的雷电活动规律,为当地政府防御雷电灾害提供有用的依据.本文利用豫西南地区30个观测站1951-2005 年55 年的雷暴日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分析了豫西南地区雷暴日年变化、月变化、周期性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等.豫西南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27.19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且阶段变化较为明显,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呈逐年减少状态,且每十年约减少2.19 天.四季均会有雷暴发生,夏季雷暴最多,约占全年雷暴出现日数的66.94%.一年中各月都有雷暴出现,7 月份雷暴日数达到最大值.根据豫西南地区雷暴日月变化将其全年划分为少雷电期、多雷电期和强雷电期等3 个不同的时期,少雷电期是10 月到次年2 月,平均月雷暴日数均小于1d;多雷电期是3~6 月以及9 月,平均月雷暴日数均位于1~5d 之间;强雷电期为7~8 月,平均月雷暴日数均大于6d.从对雷暴日的小波分析可以看出,在年际尺度(1-10 年)范围内,20 世纪60 年代至21 世纪初期,存在着8 年左右的短周期变化,在年代尺度(10 年以上)范围上,自1965 年到2005 年,存在着17~19 年的长周期变化.从EOF 分析的结果来看,豫西南地区的雷暴日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有:整体上全区域雷暴异常变化较为一致,但是由于受气候特征的影响,雷暴日变化以秦岭-淮河线为界有南北差异,同时存在着局地特征.
其他文献
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 年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使得人们对气候变暖及其机制的争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目前气候变化研究的主流认识为引起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但学术界对此也有异议,因为作用于温度变化的自然和人为机制并不十分明确,且CO2 来源也存在不确定性,认为是自然因素而不是人类活动主导了气候变化.人类的生产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和核燃料,按照热力学定律,全部能量终将转化为热传
本文基于华北地区经过初步质量控制的94 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 年的逐日资料,利用度日分析的方法,从采暖耗能和降温耗能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华北地区及华北典型城市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9 年华北大部分地区采暖度日显著减少,采暖耗能也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北部的下降趋势高于南部的下降趋势。华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温度日呈增加的趋势,降温耗能也明显增加,除内蒙古西部增加明显外,华北
利用秦岭山区50 a 以上降水资料,分析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内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总体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其值为505-1268 mm,相差2 倍多;(2)年降水量气候变化以减为主,减少程度西部大于东部,山区大于谷地;(3)夏季降水以增加为主,降水向夏季集中倾向明显。日雨量﹤5 mm 小雨,年雨量和雨日数减少趋势明显。雨量≧50 mm 暴雨,年雨量和雨日数增加趋势明显,主要集中于
近几年,基层气象台站都建设了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了数据、资料的网络化传输,添置了大量的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耐受过电压的能力较弱,很容易遭受雷电的危害。本文根据国家相关的防雷技术规范,介绍了基层台站气象观测场、办公楼的接地装置设计及两者等电位连接方法;气象观测场、办公楼的直击雷防护措施;供电系统的综合防雷措施和信息系统的综合防雷措施。力求通过采取接闪、分流、等电位连接、共用接地系统、屏蔽、电涌
本文根据架空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的估算公式,通过闪电电气-几何模型推理得出影响架空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的雷击电流幅值I、架空线路高度hd、架空线路距雷击点距离S 和回击点高度h 四因子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依据其制约的关系,全面分析了架空线路雷电感应电压数值大小.结果表明,若接闪时回击点高度等于零,即闪电击于架空线路附近地面时,其架空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Us 数值大小只与雷击电流幅值I 和架空线路高度h
目前雷击风险评估主要参照现行的国家标准GB/T 21714.2‐2008/IEC 62305‐2:2006《雷电防护 第二部分:风险管理》,但是对于特殊的建构筑物,如桥梁,该标准在参照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本文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为例,分析桥梁类建设项目雷击风险评估的方法.对桥梁而言,雷击造成的损害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a、雷击桥梁;b、雷击桥梁服务设施;c、雷击桥梁附近和服务设施附近.在经过对大
本文首先介绍了人工接地体主要用于独立接地装置和非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例如农村民居),及其在防雷工程中的重要性,如人工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过高,将直接影响雷电流的散流效果,不但不能及时将雷电流分散入地,起不到良好的防雷作用,反而会因安装了防雷装置增加了被雷击的概率.然后分析了人工接地体的选型、布置等方面对接地电阻的影响.在选型时,笔者从人工接地体的长度、直径分别分析了对接地电阻的影响,并进行了对比计算
雷电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闪电强度大小分布特征、地闪时空分布特征及历年雷电灾害事故时空分布、损失领域构成等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开展雷电风险评估能掌握雷电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防雷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雷击的可能性,更好地实现防雷装置的科学、经济、有效、安全,提高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通过对雷电风险评估现状及评估过程
本文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受等效截收面积影响的因子进行了归纳,取RB 为例,对Ad 如何影响RB 风险进行了分析说明,并通过分区数量的增减,举例说明了Ad 对容许高度的影响,表明分区数量的增减与引用Ad 次数的多少对建筑物的雷电灾害风险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证明了IEC62305 存在风险不可控的漏洞。通过引入“引用系数”的概念,提出多分区情况下等效截收面积与引用系数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该问题,并以长沙
本文详细分析了几种常用接地材料的构成,并进行了土壤类别以及接地材料在不同土壤电阻率和接地阻值的对比分析。分析验证后得出,不同土壤结构和土壤电阻率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接地材料对于接地体的接地电阻有着不同的反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接地材料结合使用对于接地系统材料使用量的节约和稳定运行有一定的作用。在含砂、卵石、碎石及建筑碎料的土壤中,采用接地模块来制作接地网有很大的降阻优势。一般情况下,受地域限制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