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蚁巢非开挖方式的综合调查治理

来源 :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blo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设计和按照规范施工的特点表明了堤坝内部材质的均一性,与这种均一材质堤坝对应的地球物理场应该是稳定的或者是缓慢变化的。赋存于堤坝内部的白蚁隐患是对堤坝均一性的破坏。如果这一破坏具有一定规模而且在物理性质上发生了变化,势必会引起堤坝内部物理场的局部的、较大的变化。通过仪器测量和发现这些异常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判读,可以确定白蚁隐患的位置和埋深。本文介绍了堤坝安检中的白蚁隐患调查中的地球物理方法,并用探测实例讨论和说明了该方法对堤坝白蚁隐患探测的有效性及工作中必须注意的技术问题。
其他文献
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采用伪普法对隧道掌子面的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逆时深度偏移计算获得的偏移剖面能够较为准确的分辨出掌子面前方构造面的分布位置,为提前预报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情况,确保隧道工程的合理安全开挖提供了依据。
介绍了“一种合适于TBM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TBM领域的发展历程,将该项技术首次应用于双护盾TBM施工中,实现对工作面前方地质异常段的准确判释。该技术在引红济石调水工程TBM施工段的应用效果较好。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新乡潞王坟膨胀岩试验段桩号SY0+208~SY0+268为换填黏性土料处理措施试验区。以试验段开挖出来的重粉质壤土作为换填黏性土料,通过振动凸块碾碾压来加固不同坡比的膨胀岩渠坡,重点研究换填黏性土料处理措施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标准。换填黏性土料加固膨胀岩渠坡的成功应用,证明以该处理措施处理膨胀岩渠坡的可行性,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膨胀岩渠坡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作为一种地质灾害,虽然滚石的规模相对崩塌、滑坡等较小,但突发性极强、预测困难,会造成建筑物损坏、交通运输线路堵塞、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汶川地震引发大量滚石,引起了工程界对其更多的重视。以岩质高边坡工程实践为背景,采用经验公式法以及运动学结合概率统计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了滚石沿高边坡运动至建筑物待建位置时的速度和动能。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经验公式法对边坡只能取得单一的计算值,而运动学结合概率
该洞口进口段及边坡有多条岩脉在此交汇,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在开挖过程中由于支护不及时,发生了冒顶,但在冒顶前,多点位移计等监测仪器监测到了不同程度的突变,地质预报也根据开挖情况及时进行预了围岩类别的预测及安全提示,对指导施工及人员安全发挥了预测及提醒作用。
数值计算是预测围岩松动圈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各种影响因素的参数输入又是数值计算方法可靠性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任楼煤矿中三轨道大巷已有实测位移和松动圈厚度,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围岩的影响性,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松动圈厚度的敏感性。计算结果表明,围压正向变化到一定程度后,增加的围压有一部分消耗在了已破碎围岩的二次破碎;在实际岩层中开挖,只要巷道开挖就必然产生松动圈;无构造应力情况下,围岩松动圈厚度主要取决于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监测技术在杭州地铁一号线闸弄口站中的应用,重点阐述该监测技术的设计、实施及效果。本工程主要实施了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监测和周围地表及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等,并对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频率及警戒值的设置都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达到指导施工和优化设计的目的。
介绍了杭州某地铁站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监测的侧向位移变化情况,总结了其变化规律,对施工过程提供了参考。用FLAC软件对基坑的侧向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影响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某工厂2#厂房采用独立基础,以强夯压实填土为基础持力层,厂房建成后就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无法正常使用。本文对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先围堰后抛石填海导致围堰角点内侧淤泥富集且厚薄不一,高夯能强夯引起富集的淤泥产生扰动强度大幅降低,潮间带采用高压旋喷加固填石不但不成桩、还扰动填石并导致填石中的细颗粒松动随落潮流失等,是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根据素描及实际开挖揭露地质情况,对尾调室工程地质概况、开挖揭示的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尾调室顶拱喷层裂缝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从施工因素、地质因素、地应力因素、温度因素、松弛圈因素、喷护接缝、受力不均等方面对顶拱平行轴向开裂缝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结构面因素和地应力因素是主要原因,爆破扰动及支护不及时为诱因,围岩破坏为应力控制型破坏和块体控制型破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