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洪山休闲空间的时空利用特点与改进刍议

来源 :第三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spark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山在武汉市山地休闲空间的利用方面具有典型性.调查发现,洪山的休闲空间主要由洪山公园、烈士陵园和宝通禅寺三大区域构成,休闲区内轴线关系明显,围绕文化资源等形成分散的休闲节点.休闲主体主要为洪山附近居民,主要集中于青年学生和老年人.他们在洪山的休闲行为主要以健身和纳凉为主,不同休闲行为的空间集聚性较强,休闲时间周期性明显,洪山休闲服务呈现距离衰减规律.但洪山仍存在较多问题,休闲空间和设施不足,部分休闲空间浪费并存在污染,指示系统不够规范,多头管理且水平不高.今后洪山需要进一步规划和增辟休闲空间,加强基础环境建设,改进休闲设施,变革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以更好实现山地休闲的价值,满足人们需求.
其他文献
南堡3-81井位于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南堡3号构造南堡3-81断背斜高部位,该井在四开钻井过程中发生溢流、井漏等复杂情况,且井斜深5939m,井底静止温度达202℃,下完尾管后环空间隙小,环空液柱流动阻力大.为了保证固井质量,针对该井固井难点,优选了性能优良的恒低密度抗高温水泥浆体系和相匹配的冲洗隔离液,通过完善固井配套技术措施,最终实现了安全固井施工,固井质量优质,为冀东油田深井固井提供了技术支撑.
山地城市具有生态条件脆弱敏感、山地灾害易发频繁等特征,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山地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中国城镇化战略不容忽视、不能轻视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立足于当前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万州区城镇化水平现状,通过分析万州区目前城镇化发展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生态涵养发展为目标导向,试图探索提出一些城镇化进程发展策略,以引领的万州生态可持续发展.
山地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受特有地形地貌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影响,与平原、微丘城市有较大的差别.本文首先从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和城市尺度三个方面分析了西南山地中小城市的特征,然后从路网结构和路网布局两个方面,研究了山地城市路网级配的特点,以及城市道路骨架路网呈现"自由式"、城市空间呈现"组团式"、组团内部路网主要呈现"方格网式"的布局模式.以石棉县为例,从出行次数、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时耗、时间
针对西南山地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导致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扩大,与地质灾害多发且严重导致的城市可适宜建设用地相对较少的双重矛盾.通过对地质灾害用地治理后能利用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地质灾害治理与综合利用可以有条件地结合进行,并以重庆市地质灾害治理与综合利用案例为基础,初步总结归纳出地质灾害治理与综合利用的四种模式:即地质灾害治理与土地综合利用模式、地质灾害治理与景观设计综合利用模式、地质灾害治理与道路建
本文基于城乡统筹和生态涵养发展,从土地利用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三个方面,分别对分水镇城镇和乡村土地利用系统建立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协调度模型和城乡协调系数模型,结合协调发展类型分类体系和评判标准,分别对2006~2013年分水镇城镇和乡村土地利用协调性进行评价,表明2006~2013年分水镇城镇和乡村发展指数在逐年增大,土地利用协调性在进一步加强.本文对分水镇土地利用协
近年来,福州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生态化的途径解决现实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因此,基于福州的自然地理特征,借助城运会的契机,本文从城市空间布局、低碳交通、绿地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与节能减排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以风道建设、低冲击开发和林荫道建设为突破口对海峡奥体片区生态化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实施策略.
落实空间规划意图以引导城镇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发展道路,对建设低碳型城镇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基于现状道路系统和句法变量来分析城镇空间形态的GIS和空间句法理论已较为成熟,然而少有学者定量测度基于规划的道路系统所分析出的城镇空间形态与规划师形态拓展本意的一致性.为更好落实规划师的空间形态规划意图,本文尝试提出一种基于GIS和空间句法分析的低碳落实方法.首先以安厚镇为例,基于规划的城镇道路
本文以生产环境承载力、生活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水平的约束为出发点,构建广西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关系指标体系;运用SLM、SEM、OLM等模型对区内14个地级市的环境承载力、城镇化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近5年广西城镇化进程中,生活环境承载力是导致各地级市之间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各城市间的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规模均存在轻度的全局、局部空间负相关.鉴于此,应在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转型
在经济发展取得初效、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转型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型前提与核心要义,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将其实现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是以保护重要的生态过程为理论出发点,充分运用3S技术,对土地利用、DEM等大量数据展开科学分析,判别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空间.通过揭示内在生态阈值,研究划分出具有不同生态价值的区域.本研究以江阴市为例,通过系统的生态分析,逐步
山地河谷型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匮乏型城市,在自然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双重制约下,城市多沿河谷呈带状组团式蔓延,而城市起源的中心城区往往成为城市功能和文化的集聚区.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山地河谷型城市中心城区快速发展的需求与城市生态、安全、土地资源、空间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以石棉县中心城区更新为例,总结了具有普适性的山地河谷型城市中心城区在空间利用、内部功能置换、山水环境保护、城市特色塑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