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来源 :2014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f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了淮安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过程,将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引导性调整,即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1964年淮阴县与清江市的县市分治,1971年淮阴县政府驻地北迁王营镇,牵引了淮安主城市区近30年的南北向发展.2001年的“三淮一体”行政区划调整,又引导着主城区东南向扩张与楚州城区的北向发展,并在两个城区之间形成新产业空间与生态新城,强烈地影响着城市的地域结构.二是适应性调整,即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能够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矛盾.2001年的“三淮一体”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淮阴县城并入主城区,不仅解决了“市县同城”问题,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也适应了市区与县城连为一体的现实.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影响的作用机理主要为三个方面,即通过改变城市辖区范围,进而改变城市经济规模与发展能力影响城市地域结构,通过城市规划工具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通过现状城镇的空间分布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
其他文献
地方学研究助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鄂尔多斯地方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现实需要为根据,以区位优势为突破口,以重点学科为地方学研究方向,培育和发展特色地方学.提出系统的地方学目标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打造地缘学术优势.采取多种学科结合、相互渗透的研究方法,结合地方历史人文传统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下的特色地方学学科群,使学科的综合实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以增强学术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鄂尔多斯地方学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主要表现在综合性的服务地位,前瞻性的指导地位和科学性的统领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要进一步提高其地位并发挥其作用,就要不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哲学社会科学被誉为有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国家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时刻,更要注重哲学社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11年来,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学发展的研究,探讨如何做好中国地方学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的民间智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探索民间智库建设的实践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成立,既是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实施“文化塑市”战略方针的重大步骤,又对鄂尔多斯学研究以及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
文章对近代以来台头村家族文化的演化历程和阶段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在"变"与"不变"的历程中,台头村的家族文化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调适、重组和蜕变:其菜单现和组织形态在政权、信仰、教育诸方面的博弈和变迁,既演绎出华北乡村家族文化的典型特征、生存智慧、韧性和内在张力,也映照出其在沿海城市快速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巨大冲击和角色迷失,呈现出文化裂变与重构的时代面相.对家族文化变迁历程的多维分析
1935年,在时局与"赛金花热"的影响下,夏衍创作了剧本《赛金花》.剧本搬上舞台后,商业宣传与商业运作使剧作演出大受欢迎,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剧本,使舞台表演与剧作文本之间出现疏离.由于剧作的讽喻性质,《赛金花》终遭国民党当局禁演.中共建政以后,夏衍的《赛金花》进入了一种新的“政治语境”。这一时期对《赛金花》的评判,经历了从五十年代的肯定为主到文革时期的批判为主的转变。对《赛金花》的评判,像一面
本文试图透过香港历史上的人口流动情况及社会结构,呈现1841年至「二战(1941)」前,投资者和劳动阶层都到香港「淘金」的历史图像.香港在19世纪的四十年代被割让给英国,当时人口仅七千余人.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四零年代初时,香港人口已近164万人.巨幅人口成长的因素,绝非一般的「自然出生率」造成,基本上是移民社会的「推力」及「拉力」的牵引所致.十九世纪影响香港人口流动因素包括:1.中国内忧外患、2.英
本文以河南博物院藏三件珍贵一级品近代纸质文物保护探索为例,谈谈工作思路与方法.选择的三件文物保护案例,其文物病害各具特1件文物严重断裂,1件文物表面陈积大量泥渍,1件文物破损、霉变.根据每件文物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方案,实施方法以现代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研究与探索相结合;提倡以物理方法解决问题,获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为近现代纸质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做了积极探索.
本次实验材料包括2张山西清代沁源手工纸,均为1831年的地契纸.这些山西地契纸是沁源地区清代人民进行土地买卖的契约,它是人们研究清朝时期山西乃至整个社会框架下普通民众进行土地交易的重要史料,从历史、人文等多个角度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生活现状.在实验中,通过外观观察、纤维原料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的手段,研究了两张清代山西沁源的地契纸.结果表明两种纸样的原料均为麻:这与山西的地理位置有关,其土质优良
为了合理地保护修复该批重要历史文献,修复人员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提供的档案《咸丰五年海运漕米业案内文稿》和部分古籍为例,测量了纸张的规格、白度(或色度)、厚度、定量、帘纹间距,分析检测了纸张纤维的种类和配比,以及纸张表面填涂料的成分,初步判断吴煦档案公文和古籍纸张以竹或竹皮、竹草混合原料为主,符合中国有关学者对于清代档案、古籍造纸原料的文献和实物调研结果.针对吴煦档案修复数量庞大,原料较为统一的特
本文主要从传统书画用手工纸工艺的传承情况和书画用手工纸的质量情况两方面入手来分析中国传统书画用手工纸的现状,发现目前传统手工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组织对全国各地的传统手工纸造纸工艺进行实地调研,然后按工艺流程保存的完整程度对其划分等级,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造纸流程保存较为完整的造纸遗存重点加以保护。通过对所有的传统手工纸造纸工艺的登记与分类,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多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