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传播与提升博物馆影响力之关系--以江苏无锡博物院为例

来源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8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untppl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播是构建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重要桥梁.以无锡博物院十周年院庆新媒体传播为例,无锡博物院将自身官方媒体与多平台媒体相结合,进行多层次宣传,使权威与轻松趣味兼具,形成互动式网状传播,大大提高公众对无锡博物院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拉近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从而提升了博物馆自身的影响力.
其他文献
博物馆展陈灯光应用不仅关系到文物的安全状况,还关系到展览效果、环境舒适,必须谨慎考虑到灯光运用的每一个环节、细节,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文物安全的防护、展览效果的呈现和观众视觉的舒适.博物馆要做好灯光应用,应减少文物曝光时间、选择合适灯具、合理设计和布置灯光、恰当调试控制灯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灯光应用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灯光技术与博物馆展陈将实现高度融合,从而使博物馆的展品更真实、丰富、充满活力,
考古工作是大遗址保护展示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以江苏无锡鸿山遗址为例,成果资料通过鸿山遗址博物馆历史文化展示、遗址地原生环境展示、遗址现场展示、数字化网络展示等方式,使遗址公园在空间上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展示遗址与环境,多角度揭示其历史信息,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陈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式,能够使社会公众进一步的零距离接触大遗址,感受历史文化.
我国的留青竹刻技艺起源于唐代,而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自明代以来,竹刻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各种刻法均有长足发展.直至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占鳌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州留青竹刻"曲高和寡",因此常州博物馆从白氏留青竹刻入手,举办了"妙手削轻筠——白士风白雪飞父女留青竹刻艺术展",将叙事与阐释并重、交流与互促并行、今日与未来并举,使留青竹刻变得浅近可及,更好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
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基地,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民众自我学习、文化休闲的场所.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方向,如何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发展,让博物馆更受公众喜爱,这是今后一个阶段的新目标和新愿景.博物馆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公共教育参与体验式的教育形式,教学地点是“展厅+课堂”。博物馆围绕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文旅融合形势的发展,博物馆也迫切需要调整发展策略,将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博物馆参观转变为以博物馆文化及其文化衍生物为对象的博物馆旅游,以此助力我国文化产业长久的繁荣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其概念可以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六个方面来进行概述.博物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出,在文化传播、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包括精神生产、文化传承、民族与文化认同等方面.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方法,也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效果.
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公众的服务.因此,博物馆要提供好的服务,首先要了解公众需求.公众在审美、文化知识、学术交流、猎奇心态、社会交往、娱乐互动等方面各有不同,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活动应尽量涵盖不同的需求,以满足不同的人群.同时,博物馆还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立性,避免陷入"低俗化"的趋势,如此博物馆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小型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小型博物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场馆困境、人员困难、扶持困难等诸多困境.为破解困境,中小型博物馆应确立自身定位、破解场馆困境,发掘特色、破解发展困境,找准服务定位、破解人才困境,抱团发展、破解扶持困境,从而将中小型博物馆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科技的不断进步影响着博物馆的发展方向.随着高科技的应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在全面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智能博物馆已成为建设和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在推动新时代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智慧博物馆发展现状,分析智能博物馆的设计前景,制定科学建设与发展博物馆的规划,有效地帮助数字博物馆发展。在新时代智慧博物馆的支持下,博物馆的资源将得到更多利用,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也能更加显现。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档案式的保护方面文化内涵、传播方式、保护方式都面临的改变和优化,而最凸显的就是信息社会带来的资源"共享意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积极开展档案化保护,注重非遗"活态"建档,采用博物馆非遗档案化保护方式,并结合自身优势,让非遗、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