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炸油中极性组分与多环芳烃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yu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大豆油、棕榈油及米糠油分别进行连续的油条煎炸操作,研究煎炸时间对油脂中多环芳烃(PAHs)、极性组分(PC)的影响,并探讨多环芳烃与极性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油脂中的苯并(a)芘(BaP)、PAH4、PAH16和PC的含量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经SPSS分析知煎炸油中极性组分的增量与多环芳烃的增量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关系:大豆油中BaP、PAH4、PAH16与PC间的判定系数R2分别为0.9537,0.9497,0.9688;棕榈油中BaP、PAH4、PAH16与PC间的判定系数R2分别为0.7760,0.7527,0.9786;米糠油中BaP、PAH4、PAH16与PC间的判定系数R2分别为0.7574,R8604,0.9556.因此可根据PC的含量情况快速预测出PAHs的含量,简化检测过程的同时亦能多方面比较油脂中有害物存在情况,从而为选择最适煎炸油废弃时间提供依据.然而为了确保煎炸油脂的安全性,避免长时间的高温煎炸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牡丹籽油作为一种中国卫生部批准新资源食品,具有很好的生理活性.甘油三酯是牡丹籽油的主要成分,其甘油骨架上的脂肪酸的类型和位置对油脂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对牡丹籽的甘油三酯进行分析,共鉴定出26种甘油三酯,含量较高的甘油三酯是LLO(14.99%),LLLn(12.30%),LOLn(8.79%).与多数植物油相比,发现其TAG
本文综述了油茶籽油在不同制油工艺下的品质特性,分析了与油茶籽油抗氧化稳定性相关的因素,探讨了导致油茶籽毛油具有较高稳定特性的可能因素,对后续深入研究油条籽油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具有指导意义.
选取棕榈油(棕榈酸型)、茶油(油酸型)、葵花油(亚油酸型)、亚麻油(亚麻酸型)和大豆油(常见多不饱和脂肪酸型)5种常见植物油,以及牛油和猪油常见动物油为试验原料,采用烘箱加热试验研究了BHT的损耗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油脂中BHT的损耗增加.动植物油脂中BHT的损耗率与加热时间呈线性正相关,BHT损耗与碘值高度负相关,即不饱和度越高,BHT损耗率越低.加热后BHT在油脂中的含量明显降
本文以牡丹籽油为原料,研究了牡丹籽油的热氧化稳定性以及其相关的热氧化动力学.利用油脂氧化仪加速其氧化,并测定牡丹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利用气相色谱观察样品α-亚麻酸、亚油酸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研究其抗氧化性;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其成分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酸值随着热氧化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过氧化值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α--亚麻酸、亚油酸含量随着热氧化时间延长呈现了不同形式的下
本文研究建立了一种正己烷萃取、PSA玻璃固相萃取柱净化、内标法定量、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油脂脱臭馏出物中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6种油脂脱臭馏出物进行了塑化剂组分含量检测.该方法在0.1~10mg/L范围内7种PAEs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在0.9996~1.0000之间,仪器检出限(RSN=3)在0.01~0.02μg/L之间,定量限(RSN=10)在0.02~0.06μg/L
本文主要就PET食用油瓶对植物油品质保鲜造成的影响进行浅析,PET油桶具有牢固、轻质、低成本和透明的特点,是目前食用油企业包装产品的首要选择.然而PET油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例如在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透气性、阻隔性和强度等方面,还是不同程度的对植物油品的营养保鲜产生了不利影响,瓶盖和瓶口的密封性能是影响塑料包装容器的重要因数,使用企业要严格进行气密性的检测及控制,同时应注意瓶盖在低温下的脆性增加
通过对高产DHA藻油的裂壶藻进行种子培养、营养发酵得到纯藻体,纯藻体经过酶法破壁、冷冻干燥得到干藻体.采用索氏提取法对裂壶藻干菌体进行DHA藻油的提取,再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了分析,对它们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酯化方法1和酯化方法2分别鉴定出11种和19种脂肪酸,占DHA藻油总量的89.50%和97.88%.方法1酯化的DHA藻
以茶叶籽油为材料,采用60%甲醇水溶液(V/V)提取酚类化合物,经硅胶柱层析后,选取Sephadex LH-20柱对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RP-HPLC-DAD技术分析纯化后酚类化合物组分的组成.以HepG2细胞为供试细胞,结合主成分分析,初步筛选茶叶籽油中具有抑制癌细胞活性的酚类化合物.RPHPLC-DAD分析表明,Sephadex LH-20柱分离的三个组分中,Fr1组分所含5种化合物
3-MCPD酯现已成为油脂食品中新增的一个潜在危害因子,随着其检测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受到油脂科学界的重视.3-MCPD酯细分后的3-MCPD单酯和3-MCPD双酯共3种因潜在毒性与3-MCPD并不类似而成为3-MCPD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对3-MCPD单双酯代谢及毒理学的研究,简单介绍了3-MCPD酯的形成途径;总结了3-MCPD单双酯的检测方法,并介绍了3-MCPD单双
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建立了一种简单和准确鉴定油脂中甘油三酯组成的研究方法,对12种食用植物油包括玉米油、菜油、稻米油、芝麻油、橄榄油、大豆油、花生油、茶籽油、棉籽油、亚麻籽油、棕榈油和葵籽油中主要甘油三酯进行了分析鉴定,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C18Rapid Resolution HD色谱柱,以1mM甲酸铵甲醇溶液-异丙醇正己烷溶液为流动相,